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外國人在中國體驗快遞員工作

  • 發佈時間:2016-02-06 10:20:00  來源:新華社  作者:劉金海 張芽芽 齊湘輝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2月6日電(記者劉金海 張芽芽 齊湘輝)“你有錢、我有貨,就是沒有快遞員。”春節臨近,許多快遞員返鄉過年,一些網店店主在店舖主頁寫下的這句段子,道出了快遞員緊缺、網路購物受阻的境況。

  最近,中國節前的送貨隊伍裏,出現“洋面孔”的外國快遞員。

  為緩解春節前後的“快遞荒”,中國快遞企業各顯神通,安排人力錯峰值班。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等網購密集的大城市,大型電商蘇寧易購招募外國人士,體驗快遞員生活。

  幾天前,英國人何文旭早上9時多來到蘇寧位於北京東四環外的一家旗艦店,跟著他的“師傅”快遞員李運望學習日常工作的注意事項。

  在北京,有二三十名外國人報名當“洋快遞”,來自美國、葉門、烏茲別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多數是留學生。

  何文旭今年33歲,在北京一家雜誌社工作。他在網上看到招募“洋快遞”的消息後主動聯繫蘇寧,希望體驗快遞員生活。他對中國快遞員的印像是來去匆匆,“不愛説話,總是很忙、很趕的樣子”。

  快遞業是近年來中國發展最快的行業。過去5年,中國快遞業年支撐國內網購交易額突破3萬億元,新增就業崗位100萬個以上。天天來送貨卻算不上熟悉的快遞員,也成為許多中國人生活裏“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上崗前,何文旭先接受了業務技能、春節拜年禮儀等方面的培訓和考核。“我們的快遞員還會充當‘師傅’,帶一帶他們。”蘇寧相關負責人説。

  何文旭大學期間在英國主修東方學,中文基礎不錯。即便如此,快遞員瑣碎的工作一開始也讓他不大適應。

  何文旭在英國的父親是郵遞員。他説,中國快遞員除了派件,還要從事一些“辦公室事務”,比如快遞單錄入、掃碼,這超出他的預想。他用中英文混雜著做了認真的筆記。

  “我以為就是單純送個快遞。”何文旭説,“沒想到還有接貨、分發、打電話聯繫用戶這麼多內容。”

  高樓林立的北京,購物者分散在不同的寫字樓裏,要想一下子找到的確不容易。不過,在“師傅”李運望的幫助下,何文旭很快就派完了三單快遞件。

  2001年,還在大學讀書的何文旭第一次來到中國,“那個時候,北京三四環外還很荒涼”。此後,他也曾數次短期訪問中國,直到一年多以前才在北京常駐。

  “北京變大了,人們也更有錢了。”何文旭説,中國人過年買的東西也五花八門,什麼都有。

  2015年,中國快遞行業務量超過200億件,全國每人平均達15件。一線城市的數字更高。在何文旭生活的北京,每天的快遞量達800萬件,基本上每3個人1天就有1件快遞。

  “快遞員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是挺有意思。”何文旭説,“這樣我能見到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兒。”

  上午,何文旭在寫字樓送貨,收件人多是年輕人,他們看到何文旭都很驚訝,有人還用英語和他聊幾句。他覺得中國人對快遞員很客氣、很友善,不過他也承認,“這可能和我是外國人有關”。

  下午,何文旭在居民區送貨。在家的多是一些老年人,何文旭受到了一些懷疑。一位大媽開門後見到是洋面孔的快遞員,直接問:“我們是買了東西,但你確定是你送貨麼?”大媽會英語的女兒出來,才幫何文旭解圍。

  在另外一家,大媽看到中國快遞員陪著“洋快遞”的組合,還懷疑是不是詐騙。同行的記者解釋、作證,才得到老人的信任,順利送貨。

  這些“洋快遞”的工作時間不長,大多是一天或兩天。比起來中國快遞員在業務高峰期一天能派兩百單的高效神速,“洋快遞”更多地是體驗生活。

  蘇寧方面表示,初衷是探索緩解春節期間的員工荒,“但我們更願意做跨國文化溝通的一個紐帶,讓外國人了解中國物流,了解中國年、中國人過年的氛圍。”蘇寧有關負責人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