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幾個數字看中央一號文件

  • 發佈時間:2016-02-05 01:31:1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改革開放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號文件由新華社受權發佈。

  這份題為《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的文件,全文約15000字,共分6個部分30條,包括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推進農村産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等內容。

  在今年一號文件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新理念,以及農業等表述被首次寫入。

  中央一號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發的第一份文件,現在已經成為中共中央重視農村問題的專有名詞。當前經濟形勢下,今年一號文件有哪些惠農舉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次寫入傳遞出怎樣的信號,又有怎樣的利農密碼呢?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次出現

  我國迫切需要加快調整農業生産結構

  與當前經濟轉型升級方向相一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今年首次寫入了中央一號文件。有專家指出,儘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文件中僅出現一次,但15000字的文件內容通篇體現出農業供給側改革思路。

  “十二五”時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十二五”期間,我國糧食生産連跨兩個千億斤臺階,農民收入年均增長9.5%,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9:1以下,農民生活顯著改善。

  “然而,不容否認的是,在中國糧食中主要農産品生産上供求之間存在矛盾,這個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説,當前我國糧食價格下跌,進口和庫存都創歷史新高,迫切需要加快調整農業生産結構。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當前存在突出問題的一個重要方向和舉措。”陳錫文指出,不能單純以數量來判斷農業發展是否成功,也就是不能單純以增加産量論英雄,還要考慮提供的農産品在品種上、品質上能不能適應市場需求。

  以大豆為例,大豆在中國屬於低産作物,經濟收益不高,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不高。但大豆需求不斷增長,供給卻不斷下降。“2015年,我國大豆總産量不到1200萬噸,進口卻超過8000萬噸。”陳錫文説,要通過供給側改革,引導農民優化農業的生産結構,對有需求的産品要增加産量,對沒需求的産品要逐步調減。

  “六方面”推進供給側改革

  改革不簡單等同於壓縮糧食生産

  當前,我國一些農産品面臨著壓産能、去庫存的重要任務,未來農業供給側改革將如何具體展開,在農業産業結構調整上如何保護農業生産者的利益?

  對此,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圍繞市場的需求來進行生産,優化農業資源的配置,擴大農産品的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具體來看,應從六方面來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韓俊指出,一是“調結構”,二是“提品質”,三是“促融合”,四是“去庫存”,五是“降成本”,六是“補短板”。

  他分析,首先要調整優化農業的産品結構、生産結構和區域結構,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合理開發更多農業資源;其次,要提品質,適應城鄉居民食品結構升級的需要,推進標準化生産、品牌化行銷,特別是要提高消費者對國內農産品的信任度。“三是要‘促融合’,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要把農業生産與農産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的休閒旅遊融合起來,培育壯大農村新産業、新業態,更好地滿足全社會對農業多樣化的需求。”韓俊説,此外,還要降低農業的生産成本、流通成本、行銷成本等。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説糧食不重要了,還要進一步鞏固和提升糧食的生産能力。要實時調整糧食的種植結構,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真正加大對糧食主産區的支援力度,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的積極性。”韓俊強調。

  就此問題,也有專家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提高糧食産能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任務,任何時候都不能調減掉糧食産能,決不能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單等同於壓縮糧食生産。

  “農業現代化”連續三年“入題”

  從根本上提升競爭力促進農業發展

  回顧近6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2011年至2013年的主題分別是水利、農業科技、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而從2014年至今,則連續3年將“農業現代化”寫入文件標題。

  對此,有專家表示,“農業現代化”連續3年“入題”含義深遠。當前,我國農業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迫切需要通過落實新理念,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從根本上提升競爭力,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

  近年來,國際農産品市場競爭加劇,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競爭力弱等問題日益凸顯。對此文件提出,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産業。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農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的行業,我國現代農業的基礎不牢,水利等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在物質技術裝備、基礎設施方面著力,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援體系。

  “轉基因”第八次被寫入

  慎重推廣進一步強化監管

  細心的人也許會注意到,在今年一號文件中,“轉基因”第八次被寫入。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文件中對於轉基因的表述為“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這與2015年一號文件中加強科學普及的表述大不相同。

  對此,韓俊指出,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在農業生物技術領域,作為一個13億人的大國,我們也不能落伍,所以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的研發,我們一定要搶佔技術的制高點。

  他表示,從國際上看,雖然對轉基因還存在一些爭論,但是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規模可以説是不斷擴大。所有轉基因産品在商業化種植之前都經過了大量的安全性研究和嚴格的評估審查,國際上對轉基因産品的安全性是有權威性結論的,任何批准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可以説與傳統的食品一樣是安全的。我們國家對轉基因技術的政策是一貫的,是明確的。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強調要加強農業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來慎重推廣。韓俊認為,這裡特別強調了要加強監管,從已經查處的極個別地區非法種植轉基因水稻的情況來看,對轉基因的監管確實還要進一步強化,要加強日常監管,要嚴格監督執法。

  “加強監管要嚴把三關:一是研發試驗關,二是品種審定關,三是生産流通關。一定要從源頭上防止轉基因的種子沒有經過審定就非法流入市場。公眾對轉基因産品存在擔心,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政府除了加強監管以外,還要落實好轉基因産品的強制性標識的要求,要保證公眾對轉基因食品有知情權、選擇權。”韓俊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