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香港旅遊業何去何從?(港澳線上)

  • 發佈時間:2016-02-04 07:18: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尹世昌  責任編輯:羅伯特

  火爆十年,寒冬突至

  香港旅遊發展局1月29日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香港整體訪港旅客人次同比下跌2.5%,是2003年SARS以來首次下跌。

  2016年伊始,一場幾十年不遇的大寒潮席捲香港,多地氣溫接近冰點。已經高速增長十年的香港旅遊業,無疑也正在迎來一場大寒潮。“香港旅遊業已經步入調整期”,已是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從業者的共識。但如何應對,正眾説紛紜,甚至爭執不下。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2月,訪港旅客同比下跌10.7%,內地來港旅客更是暴跌15.5%。內地訪港旅客全年同比下跌3%。非內地短途市場也不容樂觀,除了菲律賓和泰國外,日本、印尼、新加坡等市場出現下滑。只有美國、加拿大、英國等長途地區市場有所增長,尤其是美國,全年增長4.5%。但是對比之前連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去年的香港旅遊市場可謂是遭遇“大寒潮”。

  香港魅力,正在褪色?

  香港旅遊業正經歷的“寒冬”,成因來自“內憂外患”。在政策方面,近年香港社會因內地旅客增長而關注社區的承受能力,因此,中央政府去年實施了深圳個人遊“一週一行”。從外部環境看,近期全球多個主要經濟體的增長也呈放緩跡象,加上一些香港鄰近地區的貨幣貶值,並放寬對內地旅客的簽證措施,影響到訪港旅客數字及零售市場。

  景點老化,吸引不到“回頭客”,也是香港旅遊業面臨的一大挑戰。有多次來港旅遊的內地旅客説,“該玩的都玩過了,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地方沒去過。”比如,坐落于灣仔海濱的金紫荊廣場,是很多內地遊客入境的必遊之地。但這樣一個大名鼎鼎的景點,除了“下車拍照”之外,其他項目乏善可陳,遊客留不下來,遑論消費。

  這一尷尬局面,有望得到改變。香港特區政府聯合動漫業界,今年將在金紫荊廣場旁邊,建立以本地動漫角色為主題的展示區,設有不同年代近30個具代表性的本地漫畫主角塑像和場景,供旅客參觀和自拍。項目可為灣仔區增添文化創意的旅遊特色。

  旅遊業者仍然加大投資,希望以新項目撬動新客源。比如,香港旅遊業的龍頭——迪士尼和海洋公園兩個主題公園都各自訂立了一連串發展計劃,以保持競爭力。海洋公園水上樂園,預計于2018年下半年落成,園內第一家酒店將於2017年落成。香港迪士尼樂園以漫威人物“鐵甲奇俠(鋼鐵俠)”為主題的新園區,及以探索冒險為主題的新酒店,將分別於今明兩年陸續啟用。

  香港旅遊的招牌——每晚在維多利亞海峽兩岸的燈光秀“幻彩咏香江”——也將不再孤單。特區政府的盛事基金會撥款支援11月舉辦的“光·影·香港夜”,在中西區一些選定的建築物外墻上投影燈光和效果,並在建築物上加設燈飾裝置,以新的光影技術,推廣香港的歷史和文化。配合“幻彩咏香江”,旅客可在不同時段和地點體驗香港的光影魅力。

  旅遊業管理者則希望旅客來港能深度旅遊,欣賞它的文化特色。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説,“以我個人旅遊經驗而言,世界各地的旅遊勝地固然有其特色,湖光山色、休閒娛樂、歷史文化等各適其適,但很多時候需花上好一段時間,或許舟車勞頓,才能一一體驗。至於香港,各景點僅是咫尺之遙,配合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短短數天已可享有豐富多元的行程。”

  他舉例説,以三天為例,抵港首天可先到茶餐廳品嘗港式早餐,或到“茶樓”吃點心,然後到淺水灣漫步沙灘,下午和黃昏還有時間乘坐天星小輪到中環及纜車到山頂,繼而在銅鑼灣尖沙咀購物區“血拼”。翌日可到主題樂園暢玩,入夜後再到廟街體驗地道夜市生活;最後一天早上可乘昂坪360纜車參觀大佛,然後到大澳體驗水鄉風情,繼而到中環蘇豪區一帶以豐富異國料理和文化歷史氣息作結。他認為,今時今日,旅客所追求的,已經不單是觀光購物,而是獨特且豐富的旅遊體驗。“以上簡單行程説明香港中西文化薈萃,同時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能予旅客不一樣的體驗。”

  以遠補近,戰略可行?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事實上,香港旅發局早已經嗅到了旅遊市場的蕭條之氣,去年便已經豪擲8000萬元“救市”。在暑假兩個半月的檔期舉行“香港FUN享夏日禮”,來港旅客可參加大抽獎,送7日免費WiFi通行證及景點門票等。但冷冰冰的統計數字,説明這些措施成效有限。

  針對內地遊客下降的問題,旅發局以維持客源多元化應對。近年旅發局75%的市場推廣資源投放至國際,只有25%資源用於內地。特區政府開出的藥方,則是“發展高增值旅遊業”。特區政府已經表示,今年會重新檢視香港旅遊形象定位,由以往以購物為主軸的賣點,更深化宣傳及推廣富有香港特色的旅遊體驗,包括推廣美食文化,以吸引過夜旅客入境。

  舉辦大型盛事,是香港屢試不爽吸引遊客的高招。瞄準“高消費力的過夜旅客”,香港今年會舉辦一連串大型盛事。當中體育盛事尤其矚目,包括10月首度在中環舉行的國際汽聯電驅方程式錦標賽,屆時將推出具賽事特色的旅遊産品;還有香港國際七人橄欖球賽、香港單車節、香港網球公開賽及香港高爾夫球公開賽等。旅發局也會繼續舉辦廣受歡迎的新春花車匯演、龍舟嘉年華及美酒佳肴巡禮等。不難看出,這些活動主要還是外國遊客會感興趣,對內地遊客的吸引力有限。

  但是,吸引外國旅客以彌補內地旅客下跌的策略頗受質疑。香港酒店從業者、華大酒店主席鄭啟文接受訪問時表示,香港政府不應只集中資源吸引海外旅客,“非內地的訪港旅客,只佔整體十幾個百分點的市場,就算翻番,都救不了整個行業”。他認為,香港擁有龐大的內地旅客市場,當務之急是開放更多“個人遊”城市,非“個人遊”城市則應引進優質旅行團,釋放龐大商機。他直言“張口閉口把資源和心思用到追求高質素遠途客,只字不提內地市場,不會有效果。”

  即使是吸引外國旅客,前提也是要有新賣點。有資深導遊指出,日韓自由行遊客喜歡香港的九龍寨城,對其歷史極有興趣。日本川崎市2013年就曾設置5層高的遊樂場,主題正是模倣九龍寨城,日本多部漫畫也以九龍寨城作背景。不過,九龍寨城公園當年發展時,並未打算以旅遊為主,故要發展成景點,不論旅行社或業界的導遊,都要設計路線及了解寨城歷史。

  業界呼籲,做好規劃

  旅遊業遭遇寒冬,關於旅遊監管架構的問題,也重新浮出水面,引發熱議。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提出,香港旅遊業一直停留于“有啥賣啥”的狀態,缺少一個負責旅遊發展規劃的旅遊局,導致近年逐一浮現景點舊、交通缺等問題。他説,“五六年前,我們會見國家旅遊局,他們已問現在香港每年3000萬至4000萬名旅客,如果6000萬、8000萬人次,香港的接待能力如何?”姚思榮認為,成立旅遊局,才有能力與發展局商討景點用地,以及與運房局談論交通等安排。

  “旅遊業是香港重要經濟支柱,佔本地GDP的5%,但沒有獨立的政策局負責。旅遊業議會負責監管,旅發局負責海外推廣,商經局負責統籌協調,誰負責旅遊發展規劃?”姚思榮質疑。

  香港入境團旅行社協會主席謝淦廷也認為,其他地方的旅遊局,管理範圍包括機場、酒店、景點、航空公司。而在香港,旅遊發展局只負責推廣,而非長遠發展。目前香港旅遊業從業員達27萬人,行業影響甚廣,政府應整體規劃,成立旅遊局,至少制訂5至10年的目標,並逐個進行市場分析。他説,香港過往成為東方之珠是因有三大優勢,包括旅遊、飲食及購物,但現在被周邊地區超越,“以前我們有劉德華唱歌,紅遍東南亞,但現在南韓、日本和大陸的明星也很受歡迎。美食日本很多,瘋狂購物去南韓,香港推介的廟街和女人街,一晚就都逛完了。”

  旅遊業的窘境,引起政府高度關注。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已經預告,2月發表的《財政預算案》將公佈協助旅遊業及中小企的措施,讓業界可以挨過此次經濟寒冬及保住打工仔飯碗。他説,過去一段時間聽取不少中小企和旅遊業界朋友反映,當前經營非常困難,正與同事研究支援措施。

  街頭上,寒流中的香港市民,紛紛穿上了羽絨服保暖。政府為香港旅遊業穿的“羽絨服”能否抵禦寒冬,唯有拭目以待。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04日20 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