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國有企業收入和利潤首次雙降
- 發佈時間:2016-02-03 07:18: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財政部近日發佈2015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作情況,國有企業收入和利潤分別下降5.4%和下降6.7%。這是我國國有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多年來首次同比出現“雙降”。國有企業收入和利潤的下降與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分不開。
從外部原因來看,當前世界經濟依舊十分低迷和大宗商品大幅波動帶來輸入性通縮,加大了我國經濟和國有企業利潤下降的風險壓力。
國際金融危機已快8個年頭,對全球經濟帶來的影響還在持續,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期。儘管主要經濟體採取了一系列刺激復蘇的措施,但世界各國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全要素生産率和企業利潤大面積下降的趨勢未能扭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1月22日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調低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全球需求嚴重不足導致全球貿易銳減和全球大宗商品大幅下跌導致縮入性通縮,加劇了工業性通縮和産能過剩,已成為我國經濟和國有企業利潤下降的主因之一。到去年12月我國PPl同比下降5.9%,且出現連續46個月負增長。
歷史經驗表明,通縮具有惡性迴圈的趨勢,如果控制不當,會對投資和企業利潤等方面有負面影響,從而拉低增長。去年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0%,比上年回落2.9個百分點,而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8.1%比上年回落1.3個百分點,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0%,比上年大幅回落9.5個百分點,而去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比上年(增長3.3%)下降2.3%,下降明顯。特別是去年煤炭、石油等行業則分別大幅下降65%和74.5%,鋼鐵和有色行業繼續虧損。由於國有企業大部分仍集中在重化工和製造行業(其中鋼鐵、鐵礦石、煤炭、石油、化工這5大行業,對整個PPl下降的“貢獻”佔到70%以上),所以其盈利受國際需求不足和輸入性通縮的影響較大;而交通、化工和機械等加工服務行業又由於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等因素相應減少了成本,增加了利潤。縱觀全球新一年走勢仍不容樂觀,也許我國面臨的外部風險前所未有,對此要增強抗風險的憂患意識。
從內部原因來看,雖有“去産能”等結構轉型陣痛的影響,但國有企業利潤下降主要是受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改革滯後的體制所制約。
過去30多年、特別是過去若干年來靠“強刺激”和粗放型盲目投資來推動經濟高速增長,傳統的全面刺激政策效果已經遞減,從而形成了“四大風險”,即工業嚴重産能過剩風險並引發房地産過剩風險、地方債務風險和金融風險,進而導致工業通縮呈加劇之勢。不合理的供給結構和過多的無效供給,必然加劇供求之間的失衡和矛盾,一方面許多商品無法實現價值,迫使價格下跌;另一方面大量貨幣收入不能轉化為消費投資,減少了有效需求,導致了結構性通縮。
發展轉型的實質是發展方式的轉變,最主要的任務是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水準。眾所週知,企業和産業技術水準是決定生産率高低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決定能否邁向中高端的關鍵。據聯合國工發組織去年底發佈的《工業發展報告2016》顯示,我國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製造業總增加值的44%,分別比日本和德國低11個百分點和16個百分點。而從製造業中間投入品的構成來看,我國産業的技術水準顯得更為落後。因此,確保國有企業利潤由負轉正實現可持續盈利,改變盈利“冷熱不均”,就必須推動國有企業邁上中高端水準,把實現産業技術水準的中高端作為中心任務。
所以,當前國有工業企業雖轉型有陣痛的影響,但從長遠看換來的是發展方式的轉變,有利國有企業在更高的水準上發展。
另外,從數據上看,雖然國有企業經濟利潤下行壓力較大,但總體上看運作穩中向好,部分指標出現回暖跡象。國有企業利潤同比降幅繼續收窄,地方國企應交稅金同比增幅由負轉正,煤炭行業扭虧為盈。尤其要看到在去年增速達到6.9%趨穩的情況下,我國經濟結構正進一步優化,去年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上升至50.5%,高於第二産業10個百分點;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6.4%,比上年大幅提高15.4個百分點;去年高技術産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2%,比工業快4.1個百分點;尤其是去年服務業稅收已佔總稅收的一半以上,佔比54.8%,已超工業,産業轉型提質增效顯著。品質和效益的提升,是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
今天國有企業盈利下降的背後,是企業剛性成本上升、社保和稅費負擔較重,PPI已連續46個月下降,也使企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而盲目投資導致産能過剩則是國企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國企盈利下降,需求和供給兩側的問題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産能過剩或盲目投資已是制約國企實現利潤可持續增長的“惡性腫癌”,如果這個供給性結構性體制性的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必然會走進死衚同。所以,必須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新理念引領國企改革發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殲滅戰,以“創新”來破解國企改革發展所面臨的“去産能”和處置“僵屍企業”等難點問題,把“投資要有效益,産品要有市場,企業要有利潤,員工要有收入,政府要稅收”作為國企改革的落腳點出發點和考核國企改革成效的依據,大刀闊斧推進國企市場化和混合所有制經濟及企業産品品質的改革,脫胎換骨簡政放權讓利於企業,實現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的新平衡,從而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儘快在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為我國經濟保持在合理運作區間和提質增效作出新貢獻。(作者係西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學專業經濟學博士,現任成都大學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