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建設綠水青山的美麗中國

  • 發佈時間:2016-02-02 04:38:3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在網路社交媒體中興起“曬天氣”的風潮:每有藍天白雲,微信朋友圈大都會被“天空藍”刷屏;每遇霧霾天,“吐槽”大大增加,不少網友説“我也是醉了”。可見,空氣品質好壞變得格外引人關注,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我們該怎樣留住更多藍天,創造舒適宜居的生態環境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上升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強調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可以説,堅持綠色發展,是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 綠色是發展的底色

  綠色,大自然最常見的顏色之一,常被喻為生命色、環保色。綠色發展,從根本上説,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我國古代就十分強調對自然的尊重,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觀點,這些認識反映了古人對綠色發展的樸素看法,至今仍給人以深刻啟示。

  綠色發展也是世界潮流。早在2008年,聯合國就倡導世界各國推行“綠色新政”。世界許多國家都把綠色發展作為重要國家發展戰略。如美國出臺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通過一系列節能環保措施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日本推出“綠色發展戰略”,把綠色增長的重點放在發展節能和可再生能源上;南韓提出“低碳綠色增進”的經濟振興戰略,依靠發展綠色環保技術,實現節能減排、增加就業、創造經濟發展新動力等政策目標。2015年11月30日—12月11日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也將全球氣候治理的理念進一步確定為低碳綠色發展。在全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走綠色低碳迴圈的發展道路勢在必行。

  “十三五”時期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窗口機遇期

  陳吉寧(環境保護部部長):“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期,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窗口機遇期。我們將按照“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堅持以提高環境品質為核心,從改革環境治理制度入手,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制化、市場化和資訊化水準,推動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

  我們黨一貫高度重視綠色發展,先後把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提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強調要走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寫入“十三五”規劃建議,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責任擔當,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深邃思考。

  我國資源狀況需要綠色發展。我國人口眾多,每人平均資源緊張,每人平均耕地面積、淡水資源、森林面積分別僅佔世界平均水準的32%、28%和12.8%,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等資源的每人平均佔有量也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準。而長期以來,我國生産方式粗放,資源浪費嚴重,加劇了環境約束,越來越成為制約發展品質提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只有堅持綠色發展,才能緩解我國資源緊張的狀況,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國環境形勢需要綠色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2014年,在全國開展空氣品質新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有145個城市空氣品質不達標,許多城市常常被霧霾籠罩。水污染依然嚴重,在主要河流、湖泊設置的968個水質監測點的監測數據表明,有近四成水體被污染。鎘、砷、鉛、鉻、汞等重金屬污染嚴重,成為土壤中長期存在的“毒瘤”。“美麗中國”已經難以承受環境破壞之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

  我國發展階段需要綠色發展。“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隨著經濟的增長,環境污染呈現上升趨勢,如果採取有效措施,就會達到峰值,經過拐點之後,環境污染程度會逐漸下降。從我國發展階段來看,經過長期快速發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再不剎車就可能跌入“環境陷阱”。能否順利越過這個坎,綠色發展就是關鍵抉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綠色發展。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品質是關鍵。如果經濟發展了,但環境惡化了,人們整天生活在霧霾中,見不到藍天白雲,那也算不上幸福,是得不償失的。只有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能使中華大地呈現出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的美麗景象。

  二 功能定位謀劃好

  國土是綠色發展的空間載體。國土空間就如同一個家,需要分出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和儲藏室等,讓不同的區域承載不同的功能,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生態則生態,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

  2010年年底,國務院印發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把我國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並明確了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各類主體功能區,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體功能不同、開發方式不同、保護內容不同、發展首要任務不同、國家支援重點不同。

  建設主體功能區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幾年來,在主體功能定位方面,我們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仍面臨一些矛盾和問題,必須採取有針對性的舉措,大力加以推進。

  推進“多規合一”。規劃落實最怕不統一,各顧各的“一畝三分地”。中央出臺主體功能區規劃後,截至2014年12月,各地區都發佈了本地區的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發佈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圖和農産品主産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目錄,目的就是把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圖和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各主體功能區合成一張圖、形成一個統一目錄。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這樣一來,各地區發展有方向,各類政策有遵循,社會監督起來也有依據。

  ● 生態環境與民生密切相關,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要“零容忍”。

  ● 我們既要“求溫飽”,又要“盼環保”,不能為了“溫飽”忽略了“環保”,也不能只顧“環保”不顧“溫飽”。

  ● 如果違反自然規律,一味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遲早會報復我們。

  ● 污染無地界,治理不能單打獨鬥,必須聯合行動。

  加強政策配套。沒有政策配套,再好的規劃也難以落到實處。主體功能區建設要譜寫出美麗樂章,必須健全財政、投資、産業、土地、人口、環境等配套政策,引導各類主體功能區把激勵政策與限制、禁止性政策相結合,把開發和保護相結合,按照主體功能定位謀發展,約束不合理的空間開發行為。比如,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優化開發區域,要求其産業結構向高端高效發展,防治“城市病”。

  完善生態補償。“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限制和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區,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作出了犧牲,付出機會成本,因此要對其進行生態補償。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引導和鼓勵開發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上游與下游通過自願協商,採取資金補償、對口幫扶、人才支援、協作開發等措施,實施橫向生態補償。完善生態保護財力轉移支付制度,增加公共財政對生態補償的投入,積極探索社會化、市場化生態補償模式,使生態環境建設得到回報。

  三 低碳迴圈可持續

  2015年,受財政部等部門新能源汽車優惠政策的刺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火爆程度超出預期。從幾年前少人問津到今天漸入佳境,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和接受。據有關部門預測,今後幾年,隨著政策效果逐漸顯現,新能源汽車行業將迎來爆髮式增長。新能源汽車的“華麗轉身”,是我國推動産業低碳迴圈發展的一個亮點。

  推動低碳迴圈發展,是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它作為一种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提高資源迴圈利用為核心,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消耗和廢棄物排放,實現可持續發展,使經濟社會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和諧。

  我國的低碳迴圈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起步,在一些地方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作為一種較新的發展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十三五”規劃建議按照綠色發展的理念,對低碳迴圈發展作出了明確部署,提出了新的具體要求。總的要求是,要在加大政策支援力度的同時,強化市場機制的作用,讓低碳迴圈發展成為産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

  建立現代能源體系。合理的能源結構和較高的能源效率是現代能源體系的兩個基本特徵。目前,我國能源結構還很不合理,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過高,2014年的煤炭消費比重高達66%,能源利用方式粗放,綜合能源效率不足40%,比發達國家低15%—20%,如不改變,我國的能源供應將難以持續。我們將按照“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要求,加快能源技術創新,推動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地熱能,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主動控制碳排放。實行低碳發展,核心就是降低發展的“碳依賴”。當前,我國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還處於比較高的階段,實現2020年碳排放強度下降的目標,需要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強的措施,加強對高能耗行業能耗的管控,有效控制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提高建築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築和建材。同時,還要推動交通運輸低碳發展,實行公共交通優先,鼓勵綠色出行,降低每人平均碳排放量。

  到2020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

  2015年5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發佈,確定了到2020年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

  ◆ 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作為基本方針。

  ◆ 堅持把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

  ◆ 堅持把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基本動力。

  ◆ 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

  ◆ 堅持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工作方式。

  發展迴圈經濟。減量化、再使用和再迴圈是迴圈經濟的重要原則。形象地説,就是“變廢為寶”,把廢棄物真正轉換為有用的東西。目前,我國能源資源需求呈剛性增長,廢棄物産生量不斷增加。據測算,僅城市生活垃圾,年清運量就有1.71億噸,發展迴圈經濟的要求極為迫切。“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實施迴圈發展引領計劃,推行企業迴圈式生産、産業迴圈式組合、園區迴圈式改造,減少單位産出物質消耗,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再生資源回收的銜接,推進生産系統和生活系統迴圈連結。

  四 資源利用高效化

  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人們生産生活的源泉和條件。如果資源短缺,或者資源枯竭,將極大影響人們的生産生活,甚至人類都無法生存。

  目前,我國水資源空間匹配性差,60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缺水。水資源如此,其他資源亦然。一個時期以來,土地、能源、水資源等普遍吃緊,資源利用陸續亮起紅燈,資源約束加劇,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形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強調要堅持節約優先,樹立節約集約迴圈利用的資源觀,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以切實的措施破解我國資源環境面臨的難題,推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2014年,我國用水總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4項考核指標均達到年度控制目標。今後要繼續守住用水總量、用水強度、節水標準“三條紅線”,咬定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不放鬆,合理制定水價,編制節水規劃,實施雨洪資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國家地下水監測系統,開展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堅持以水定産、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確保到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

  堅持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我國雖幅員遼闊,但每人平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而且各類土地所佔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特別是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要緩解這一矛盾,必須通過優化土地使用,調整建設用地結構,降低工業用地比例,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和工礦廢棄地復墾,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積極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堅持産能為本、保育優先、保障安全,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耕地休養生息,保持可持續發展。

  強化能源利用市場機製作用。市場是實現資源高效利用最有效的手段。長期以來,由於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許可權模糊,以市場為導向的初始分配製度不健全,造成資源使用價格嚴重扭曲。為此,“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創新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發揮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讓資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

  倡導全民節約社會風尚。節約資源人人有責。如果我們平均每人每年節約1度電,全國每年可節約13億多度電,相當於節約了52萬噸標準煤、520萬噸凈水,減少了35.36萬噸碳粉塵、129.61萬噸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提高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節礦標準,開展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倡導合理消費,力戒奢侈浪費,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社會習慣。

  五 環境治理出重拳

  2015年的第一天,期盼已久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正式實施,提出了對環境污染“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産停産”等狠招,成為治理污染的“鋼牙利齒”,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環保法。環境保護部手握治污重典“強勢環保”,公開約談20多個城市的市長、叫停小南海水電站……中國環保制度將會更加嚴格。

  由於歷史積累的問題較多,我國資源環境形勢嚴峻,存在環境品質差、生態受損嚴重、風險隱患高等問題,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和瓶頸制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的要求,強調以提高環境品質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實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環境品質指標。

  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空氣、水、土壤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近年來,空氣、水、土壤污染嚴重,甚至觸目驚心,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活品質。今後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戰役。力爭到2020年,全國空氣品質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較大程度減少;水環境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全國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遏制,土壤環境品質總體穩定。環境治理需要聯防聯控、齊抓共管,跨區域、跨流域、跨領域聯合作戰,充分發揮多污染物綜合治理的協同效應和區域流域的共治效應,推動形成改善環境品質的整體效果。

  擴大污染物總量控制範圍。保護環境不僅要治理已有的污染,更要減少甚至杜絕産生新的污染,否則就會陷入“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怪圈。下一步最重要的是用好污染減排這一重要手段,在繼續實施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的基礎上,增加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等約束性指標,實施區域性、流域性、行業性差別化總量控制指標。深入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到2020年,全國所有縣城和重點鎮具備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縣城、城市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95%左右。

  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

  2013年6月1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了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1.減少污染物排放;2.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産能;3.大力推行清潔生産;4.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加大天然氣、煤制甲烷等清潔能源供應;5.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6.推行激勵與約束並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7.用法律、標準“倒逼”産業轉型升級;8.建立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構建對各省(區、市)的大氣環境整治目標責任考核體系;9.將重污染天氣納入地方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10.樹立全社會“同呼吸、共奮鬥”的行為準則。

  水污染防治十條措施

  2015年4月2日,國務院出臺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十條防治措施:1.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2.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3.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4.強化科技支撐;5.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6.嚴格環境執法監管;7.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8.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9.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10.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

  改革環境治理基礎制度。制度是管根本、管長遠的,治理環境必須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線上環境監控系統,健全環境資訊公佈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實施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試點,通過紮緊制度的籠子,更好地保證天藍地綠水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還對我國環保管理體製作出一項重大改革,就是提出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從體制上增強環境執法的統一性、權威性、有效性,讓環保執法隊伍真正強起來。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是保護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屏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只有築牢生態安全屏障,讓山更綠、水更清、林更密、田更肥、湖更美,我們建設美麗中國的夢想才不再遙遠。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人民日報》2015年5月6日。

  2.《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人民日報》2015年9月22日。

美麗中國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同方股份 10.97 5.08%
2 首航節能 6.71 3.71%
3 清水源 16.15 3.66%
4 中原環保 14.15 2.98%
5 天通股份 9.08 2.83%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威華股份 15.99 -3.09%
2 青龍管業 11.67 -3.07%
3 乾景園林 7.27 -2.81%
4 盾安環境 7.21 -2.44%
5 三聚環保 31.63 -2.38%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