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量齊增”突顯結構性問題,專家建議——優化要素組合 提高農産品供給水準

  • 發佈時間:2016-02-01 09:44: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我國出現糧食産量、進口量和庫存量同時增加的“三量齊增”現象。糧食供給與市場需求出現結構性錯位,農業供給側出現了一些問題。

  “中國農業農村當前面臨三大問題:一是糧食等重要農産品的農業補貼收儲制度亟需完善;二是農民增收面臨更大的挑戰和壓力;三是脫貧工作已到攻堅階段,確保實現國家2020年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艱巨。”日前,在“清華三農論壇2016”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作出上述表示。

  據了解,去年12月25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中央首次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2016年和“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指路。中央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是針對當前農産品供給方面出現的突出問題而作出的科學決策,包括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不完善等等問題。

  目前,我國對稻穀、小麥兩大口糧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對玉米實行臨時收儲制度,同時開展對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的目標價格補貼試點。

  對此,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參事杜鷹認為:“棉花的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已初見成效,價格回歸市場。現在國內棉花價格為每噸13000元,進口棉花11000元,基本可以抵消掉棉花的大量進口。”

  但是,從目前來看,玉米供求失衡最嚴重、價格矛盾最突出、産業鏈整體壓力最大。再加上去年糧食産量又創歷史新高,導致國內供需結構錯位。

  據介紹,自2007年實行臨時收儲政策以來,玉米産量增産40%。但從2008年開始,農産品成本加速上升,臨時收儲價格也不得不隨之提高。2014年玉米收儲價格已由初始0.7元上漲到1.12元,提高了60%,形成了所謂的“政策市”,導致國家糧庫爆滿。截至2015年11月底,東北四省的玉米庫存達到歷史最高點,而其中80%是按照國家厘定的臨時收儲價格收購進來的。

  同時,國際市場大宗玉米價格一路下跌,國內外玉米價差拉大,進口玉米及大麥、高粱、酒槽蛋白飼料(DDGS)等玉米替代品嚴重衝擊國內市場。去年11月底,玉米國內外價差每噸擴大到660元,平均每斤比國內價格低0.33元,進口量達到460萬噸,臨儲玉米拍賣不出去,越發積壓。由此導致了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比如:下游加工企業經營慘澹,糧食品質保管壓力增加及財政面臨潛虧風險。

  中央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特別要高度重視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其中,消化過大的農産品庫存量刻不容緩。

  2015年9月,臨時收儲制度改革邁出了第一步,玉米臨儲價格首次調整,由1.12元調低到1元。雖然作為過渡性辦法,但卻放出臨儲價格可以有漲有跌的信號。

  “今年將推進糧食供給制度方面的改革,基本方向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並給予農民合理補貼。”陳錫文説。

  杜鷹認為:“按照目前進口玉米配額內完稅成本每噸1520元來算(相當於每斤0.76元),考慮到國際市場玉米價格跌破最低點可能企穩回升,玉米臨儲價格降到每斤0.76-0.8元之間比較合理。”

  但相關專家表示,但糧價調整造成的産量滑坡值得警惕。玉米和稻穀、小麥的比價産生變化,農民棄種玉米的可能性很大,必須在調價的同時,引導種糧方向。對此,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説,“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是讓生産者盲目追隨市場價格而不斷調整自己的産業,而是要形成穩定的具有區域優勢的農業品牌,在農産品結構上與社會需求相對應。”

  杜鷹建議,應當逐步調整東北種植結構,高寒地區玉米退出,支援玉米大豆輪作。“總體來説,新一輪改革要實現四個目標:一是必須擋住玉米及其替代品種的進口;二是不再增加新庫存;三是放活市場,允許多元主體進入市場,形成多極流通格局,按照市場價收購糧食,改變主産區國有糧場一家獨大的局面。四是補貼農民。必須依靠價外補貼,彌補農民種糧成本,不能讓農民吃虧。”陳錫文做出上述表示。

農産品(000061)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