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推進糧食價格改革破解“三高”怪現象

  • 發佈時間:2016-01-31 15:35: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建來源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前公佈的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改革完善糧食等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專家表示,這意味著中國將推動糧食價格機制改革,讓糧價回歸市場,這將有助於破解當前中國糧食高産量、高進口、高庫存的“三高”怪現象。

  2015年中國糧食産量取得“十二連增”,糧食總量達62143.5萬噸,比2014年增加1440.8萬噸。豐收背後,糧食收儲面臨新矛盾。特別是中國對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實行托市收購政策,糧食庫存居高不下,呈現出生産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説,中國糧食庫存量達到歷史新高,但進口量同樣也不斷創新高,這是不正常的。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與國際糧價呈現出價格倒挂、糧食主産區與銷區價格倒挂,而糧價倒挂主要是因為實行多年的托市收購政策。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部部長葉興慶介紹,中國上一輪糧食改革始於2004年,當時的指導思想是走市場化道路,但對重點短缺品種在主産區實行最低收購價,以保護種糧積極性。實施範圍一開始是早秈稻、粳稻,2006年擴大到小麥,後來又對玉米實行臨時收儲。不管是最低收購價還是臨時收儲政策,都是一種托市收購,由國家來托底。

  2014年之前,中國三大主糧的收購價格都呈現出年年提高的趨勢。以玉米為例,2008年在黑龍江省,玉米臨儲價格為每市斤0.74元,而到了2014年達到每市斤1.11元。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蔣和平表示,托市價格連年提高,直接助推了糧價上漲,下游深加工企業怨聲載道,大幅高於國際市場價格,進口衝擊嚴重,玉米體系內憂外患。

  中國國內糧價上漲,國際糧價卻下降趨勢明顯。葉興慶説,過去制定的包括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制度等在內的調控辦法,都是在國內價格低於國際價格背景下建立的,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但沒想到糧價每年都提升,國內市場價格越來越高,而國際市場糧價卻逐漸下降。

  在上述背景下,雖然中國國內玉米産量不斷增長,但是進口玉米和玉米的替代品也在不斷增長,中國自己生産的玉米沒有價格競爭優勢,不得不進了倉庫,現在玉米庫存可能是歷史上的最高水準。

  “無論是從中國農産品市場運作情況來看,還是從中國糧食等主要農産品供給來源來看,二者均表明中國農産品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與改革的迫切性。”李國祥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局局長程國強認為,在托市收購政策難以為繼的情況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減少價格支援政策對市場扭曲影響,切實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形成農産品生産的消費導向。

  實際上,在發現托市收購政策存在嚴重問題之後,2014年中國已從大豆和棉花入手,推進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目標價格重要內容就是價補分離,農産品價格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國家將補貼直接給生産者。此外,2015年中國東北玉米主産區,玉米臨儲價格下調到每市斤1.0元。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在使玉米價格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同時,綜合考慮農民合理收益、財政承受能力、産業鏈協調發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産者補貼制度。

  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表示,糧食改革的原則思路就是堅持實行玉米價格由市場決定,同時對玉米的價格形成機制和補貼制度進行改革,實行價格和補貼分離的辦法。

  多位農業專家表示,下一步中國將推動糧食價格機制改革,讓糧價回歸市場,價補分離的辦法是將有助於破解糧食“三高”疊加現象,既能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又能完善農業保護政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