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永葆高原天藍水綠山青

  • 發佈時間:2016-01-30 02:32:30  來源:西藏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陳志強

  “以前我們這邊每逢3月就開始揚沙,鼻孔、嘴巴裏面都是沙土,甚至沙塵太大致使機場飛機經常大面積延誤。”貢嘎縣隴巴村64歲退休村支部書記扎西説道,如今一座座流動的沙丘重新披上了綠裝,肆虐的風沙望而卻步,過去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綠色海洋。

  昔日的雅礱大地,乾旱少雨,生態條件脆弱;今日的山南,一路綠色一路景,走出了一條生態環保之路。

  西藏是我國乃至亞洲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好西藏高原生態環境,關係到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各族群眾切身利益。

  區財政廳廳長郎福寬説,自治區財政歷來高度重視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多方籌措資金,四輪驅動、綜合施策,有效構建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切實做到了讓雪域高原山更綠、水更清、草更肥、人更歡!“十二五”以來,全區共投入生態建設資金1741853萬元,較“十一五”增長了4.7倍。

  肥了牧草富了民

  林周縣舉榮村全村以農區牧業為主,村民曲扎一家在2013年向其他村民學習,從事“家庭牧場”經營。

  他告訴記者:“我家共有6口人,共承包了24畝草場,2013年時就有200多只羊,加上每年大約400元的草原補貼在內,每人平均年收入超過7000元。”

  我區是全國可利用草原面積最大的省區,保護好全區的草原對於保護我國生態安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早在2009年至2010年,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就開始在聶榮縣、安多縣、班戈縣、措勤縣、仲巴縣等5個縣開展試點。2011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機制在全區範圍內順利施行。

  區財政廳副廳長孫金玲介紹説,2011年至2015年,中央財政安排在我區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有1087905萬元,自治區財政安排資金5億元。

  禁牧補助是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中的重要部分。區財政廳農業處副處長尼瑪旺久説,禁牧區按每年每畝6元給予補助,第一輪禁牧時限定為5年。同時,自治區財政、農牧部門積極向上溝通協調,爭取提高補助標準。通過不懈努力,從今年開始,財政部擬將我區的禁牧補助提高到每畝7.5元,總量將增加1.94億元,將為全區廣大牧民增加一筆實實在在的收入!

  與此同步,從今年開始,財政部擬將我區的草畜平衡獎勵資金從每畝1.5元增加到2.5元,總量將增加7.64億元。

  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效果是明顯的。進一步推進和鞏固了草場承包經營責任制工作,牧民思想觀念得到進一步轉變,以草定畜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下面這組數據足以説明此項政策的效果有多大:

  到2013年,全區70個縣共完成草場承包到戶或聯戶面積48595.35萬畝,是2005至2010年承包到戶草場面積的90%,確保了98%以上的可利用草原承包到戶(聯戶);

  2015年末牲畜存欄由2010年的2321萬頭(只、匹)減少到1890(預計)萬頭(只、匹),減少18.56%,全區已于2013年末基本實現了草畜平衡;

  2015年底,全區良種牲畜存欄390萬頭(只)左右,良種牲畜覆蓋率為22%;

  “十二五”期間,我區天然草原圍欄面積已達到11361萬畝,人工飼草地新增保留面積達75萬畝,牲畜棚圈新增74215座,全區仔畜成活率達到90%以上,成畜死亡率控制在1.4%以下,草原牧區抗災保畜能力進一步增強;

  截至2015年底,全區草原禁牧面積12938萬畝,草畜平衡草原面積89617萬畝;整體實現草畜平衡目標,草原生態環境轉好;牧民物質生活生産水準明顯好轉,收入逐年提高,收入中有20%以上乃至更高比例都得利益於該項政策……

  監測結果表明,2015年與2010年相比,全區低覆蓋度(0-20%)的植被面積減少9.74%,中高覆蓋度(20-60%)的植被面積增大8%以上;

  ……

  得益於補助獎勵機制,2011年以來,那曲累計實現減畜190余萬個綿羊單位,實現了“草畜平衡”。次仁説,禁牧區的植被恢復明顯,植被覆蓋率達到60%至70%,植被呈現出多樣化,減輕了草地退化、沙化的程度。

  根據那曲地區農牧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當地每年兌現給牧民群眾的草原補獎資金為4.8億元至6.7億元,佔農牧民每人平均收入的20%左右,顯著帶動了農牧民增收。

  近兩年,康馬縣積極融入崗巴産業圈,結合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各村自行探索建立家庭牧場、合作社、規模化養殖等多種現代草原畜牧業經營主體和發展模式,實現了“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肉、減畜不減收”的目標,草食畜産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

  “合作社擁有自己的天然草場、人工草場,實施短期育肥,2015年實現總收入340萬元。”康馬縣涅如堆鄉崗巴羊育肥合作社理事長朗加介紹説,如今合作社的牧民,不僅有各種分紅,每年還有不少草補,收入比以前多多了。

  綠了大地築屏障

  2013年以來,山南地區開展了城鎮河岸、城市主幹道、機關企事業單位綠化建設,力爭將澤當鎮創建成自治區園林城鎮。同時,澤當鎮也通過綠化補植補栽工作來增加農牧民收入。過去,不少無人問津的沙荒地,如今披上了綠裝,成為農牧民的收入來源。

  “以前收入很單一,基本靠務農。自從澤當鎮開展綠化補植補栽工作以來,我參加了苗木補植補栽,從中能獲得一定的報酬,收入有了提高,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乃東縣結巴鄉桑嘎村村民格桑從綠化工作中受益不小。

  從2007年開始,我區在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基礎上,在全區7地(市)重點縣(區)城鎮及周邊、國家和自治區公路主幹道沿線、機場、邊境口岸等重點區域營造生態公益林。

  據孫金玲介紹,整個“十二五”期間,全區累計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和重點區域造林474348萬元,落實天然林保護工程投資54965萬元,安排防沙治沙及水土保持資金39500萬元,治理沙化及水土流失面積34萬畝。

  65歲的索朗是扎囊縣雅江防護林的護林員。每天早晨和下午,他都要沿著固定的路線進行巡視,走一圈約4公里,沿途對一些樹木進行修剪和養護,並防止樹木被人偷偷砍伐或者被牛吃掉。

  比起過去在地裏幹農活,索朗説護林工作不是很累,收入相對較高且穩定,前幾年是每人每天10元,如今翻了兩番了。

  “根據《西藏自治區公益林管護辦法(試行)》,我區共組建公益林專業管護隊伍208支1113人,僅2015年自治區財政落實經費14538萬元,森林資源管理規範化水準和整體能力躍上了一個大臺階。”尼瑪旺久説。

  不僅僅是森林資源管理更加規範化了,而且生物多樣性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尼瑪旺久説,全區建成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10個,落實資金901萬元,落實野生動物肇事損失補償資金3.77億元;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13個,落實資金3.27億元;實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補助資金項目22個,落實資金3720萬元……

  金山銀山都想要,但青山綠水更重要。

  以前,桑珠孜區江當鄉和年木鄉一帶,受風沙侵害,部分村莊遭受破壞、國道被侵佔,嚴重制約道路交通安全和經濟發展。以至於有村民抱怨“門都不敢出,出門就是滿身滿嘴的沙”。

  近幾年來,經過採用植樹造林、樹枝方格固沙、噴灌系統供水、種植沙棘和草本植物播種等方式,風沙天氣大大減少,群眾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特別是2014年,桑珠孜區投資1453萬元,在江當鄉加瑪卡村流動沙丘試點實施噴灌防沙治沙工程,取得良好效果。當地老百姓戲言,終於有了飛不起來的沙了。

  近幾年,自治區通過實施生態安全屏障防沙治沙工程、山南地區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農業綜合開發防沙治沙、自治區財政專項資金防沙治沙等工程建設,重點區域沙化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十二五”期間,全區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22.25萬公頃。

  森林生態保護與建設還有更多成效,我們只能通過一組組數據來展示:

  “十二五”期間,共實施重點區域造林面積112.14萬畝,增加公益林面積4077萬畝;

  與2011年第一次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結果相比,森林覆蓋率提高1.64個百分點,林木綠化率提高2.02個百分點,人工林資源面積凈增9.99萬公頃;

  中央財政下撥我區森林生態補償基金由2011年的77223萬元,增加到2015年107104萬元用於公益林管護,使全區210多萬農牧民群眾直接或間接從中受益,每人平均每年可增收363元;另有8萬多農林群眾專(兼)職從事公益林管護工作,每年每人可獲得5400元的勞務收入;

  ……

  紮實建設“亞洲水塔”

  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

  我區作為大江大河的源頭,素有“亞洲水塔”的美譽。但眾所週知,我區水生態環境極其脆弱、敏感,一旦破壞很難恢復。因此,加快推進我區水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對促進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有著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求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水生態文明是遵循人水和諧理念,以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生態系統良性迴圈為主體的人水和諧文化倫理形態,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

  區黨委高度重視我區水生態補償獎勵機制試點工作,在《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探索建立水資源保障和水土保持生態獎勵機制”。

  2015年,自治區首次在昌都市類烏齊縣、那曲地區那曲縣、日喀則市定結縣試點水資源生態補償獎勵機制。2016年,自治區擬將試點縣進一步擴大,以進一步推動西藏水生態文明建設。

  據了解,新增的三個試點縣非常有講究,主要針對試點縣水資源條件、人類活動對脆弱生態環境影響等特點而選定的,通過採取“獎補促保護”的生態補償方式,加強水資源生態保護,改善當地農牧民生活條件 ,為構築西藏生態安全屏障和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安全保障提供重要支撐。

  其中,察雅縣主要代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重要水資源保障的內外流水系和水資源富集的重要江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安多縣主要代表長江源、黃河源等重要江河水源地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重要水資源保障的內外流水系,仲巴縣主要代表雅魯藏布江水源地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重要水資源保障的內外流水系。

  尼瑪旺久告訴記者,從2015年試點開始,自治區財政就全程參與,還于2015年安排資金2094.6萬元,全力支援在察雅、安多、仲巴縣開展以水資源保護髮展、水資源品質維持與改善、水資源調節氣候生態效益等為主要內容的水生態補償獎勵機制試點。

  對於水資源保障生態補償獎勵的主要對象,尼瑪旺久説,全區各級政府與廣大農牧民群眾既是水資源保護的主體,同時也是其獎勵補償的主要對象,各級政府還承擔著防污減污治污和水生態修復職責。

  記者了解到,補償方式則主要採用現金補償。水資源保障生態補償獎勵資金實行“當年考核、次年補償”的辦法,並以縣為單位,測算到縣、鄉(鎮),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統一撥付到地(市)。地(市)、縣政府再依據補償政策、標準和考核結果,兌現補償資金。

  前不久,仲巴縣霍爾巴鄉老牧民多布傑拿到了一筆水資源補償獎勵費用。他高興地説:“我在雅江源頭放了一輩子的牛羊,老來為了保護水土,不再放牧了。雖説因此家裏牛羊少了不少,但政府幫我在帕羊開了牧民家庭旅館,收入不錯,比以前放牧輕鬆多了。”

  尼瑪旺久詳細地向記者介紹了水生態補償獎勵費用組成。他説,一部分是水資源保護補償性費用,通過試點縣政府和廣大農牧民的積極努力,放棄自身發展機會,為本地及其他地區提供大量優質的水資源。另一部分則是補償範圍內的縣鄉政府和農牧民,通過採用節水、限制性人類活動等措施,節約水資源、降低水旱災害、改善水環境,保障區域水生態環境。

  最後,尼瑪旺久告訴記者,從目前試點情況看,取得了較好效果。下一步,自治區財政將積極向上爭取中央財政支援,以擴大試點效果。

  精心呵護“地球之腎”

  麥地卡湖泊和沼澤濕地每年為拉薩河供水近100億立方米;“一江兩河”的河流濕地確保了該地區157萬多畝農田的穩産高産;藏西北地區的濕地生態旅遊已經成為我區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近年來,被譽為“地球之腎”的濕地在西藏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中備受青睞。在保護與發展中,濕地價值也日益凸顯。

  拉魯濕地素有“拉薩之肺”之稱,在凈化水質、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製造氧氣等方面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保護拉魯濕地就是保護我們生存生活的家園。

  令人想不到的是,前些年,由於對濕地保護的認識不足,再加上一些人為原因,導致拉魯濕地面積有所減少,濕地邊界也發生變化。

  後來,隨著人們對濕地重要性認識的提高,自治區逐年加大了濕地保護力度。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拉魯濕地面積逐漸趨於穩定、濕地水域面積大大增加,濕地水位明顯上升,動植物種群數量逐年得到了恢復性增長……候鳥成群、水天一色,好一幅風景宜人的畫卷!

  據了解,我區濕地總面積為652.9萬公頃,濕地面積佔國土面積的比率為5.31%,居全國第二位。作為區黨委、政府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西藏自治區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總體方案》于2015年8月由區財政廳、林業廳共同制訂出臺,也是加強全區濕地資源保護的一項重要舉措,是確保西藏生態環境良好的重要抓手。

  尼瑪旺久介紹説,為更好地落實好《方案》,從2015年起,本著“保護優先、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以構築西藏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為目標,採取以補償促保護的方式,自治區財政安排資金4068萬元,加強試點區域內濕地保護與恢復,確保區域濕地面積穩定,維持濕地生態功能,改善生態環境。

  本次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主要包括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即色林錯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申扎縣片區、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定結縣片區、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浪卡子縣片區內的重要濕地,總面積411806.27公頃。

  尼瑪旺久説,試點項目主要包括濕地管護和監管、濕地生態補償、濕地保護與恢復、濕地監測、宣傳教育與培訓等5方面內容。

  其中,在濕地管護和監管上,湖泊濕地原則上以行政村為單位安排管護員,每個管護員管護面積一般為1200公頃,管護員基本報酬按照每人5400元/年的標準發放,沼澤濕地和河流濕地每個管護員管護面積一般為300公頃。

  而對位於鳥類繁殖區或其他珍惜保護動物棲息的沼澤濕地,確定每年5至10月為濕地保育期,禁止放牧及其他人為活動。

  每年冬天,拉魯濕地都會迎來大量候鳥過冬。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管理人員強巴告訴記者:“為保護這些候鳥,我們採取了人為築巢、禁止市民進入濕地喂食、保護環境衛生等措施。”

  “實施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目的是讓農牧民從濕地保護中受益,從而促進濕地生態保護與恢復。”尼瑪旺久告訴記者,為此,自治區對實施沼澤濕地保育區域的農牧民,按每畝6元/年的補助標準進行濕地生態補償;對實施沼澤濕地減少放牧區域的牧民,按每畝1.5元/年的補助標準進行生態補償。

  展望未來,區財政廳廳長郎福寬表示,“十三五”期間,自治區財政將繼續積極向上爭取資金,並統籌安排本級財政資金,加大構建生態安全屏障投入,為保護好雪域高原的藍天白雲、青山綠水、一草一木作出更大的貢獻!

  (本版圖片均由自治區財政廳提供)

  瀕危野生動物西藏馬鹿的數量得到了恢復性增長,種群不斷擴大。

  2012年6月山南地區開展防沙治沙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草原檢測員在認真記錄數據。

  貢覺縣林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果園病蟲害防治。

  湖泊濕地——麥地卡國際重要濕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