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如何度過這一輪經濟寒冬
- 發佈時間:2016-01-29 09:29:26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重要的事情説3遍。
這是筆者第二次提及1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的、頭版1300字二版7800字的文章。如果給這篇文章做一個最簡單地概括,就只有英文和中文兩個詞:L、僵屍。L指的是經濟發展的趨勢,V形反轉肯定是看不到了,經濟只會在谷底運作;僵屍,這樣一個詞語從權威人士口中説出,印在《人民日報》上,本身就預示著這類企業的命運,除了消失,除了入土為安,沒有其他歸途了。
當然,哪一類的企業是僵屍,還沒有一個準確答案。民營企業中有沒有僵屍企業,也無法説清。但是,企業和企業之間,是有鏈條的,是有上下游的,是有地域特點的,一個企業倒了,牽扯的可能是一大串,還可能加上一大片,不被波及的可能性很小。
所以,從經濟上講,寒冬來了,寒潮來了,甚至,霸王級的寒潮來了,並不是危言聳聽。
那麼,企業如何過冬,尤其是,民企如何過冬呢?
筆者給出四條忠告,或者説建議。第一條,面子一文不值。
之所以將這個放第一條,是在本報不久前的年會上得到的啟示。在本報的年會上,有一位知名的民企研究專家説,他最近一直在做一件事,對那些瀕臨死亡的民企進行救死扶傷,能救幾個就救幾個。然後,這位專家就發現,有的民企老闆,真的是好面子。因為,這些老闆,往日都很風光,備受尊崇,有的還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什麼的,一句話,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這些人,礙于面子,企業出問題了,忍著,忍來忍去就出問題了。
都到了這個時候了,還顧及臉面,還顧及自己代表、委員的頭銜,實在是不應該。
所以,筆者勸告那些經營已經陷入困境、還要顧及面子的企業家們,把面子撕下來,踩腳底下。
第二條,市場才是生存的根本。
這一條意見,是通過一個出了人命的企業倒閉案例得出的,想必讀者朋友已經略知一二。
這是《無界新聞》在1月20日發佈的消息,題目是《浙江民企老闆自殺背後:政府4年3次折騰致廠破人亡》,報道的是浙江衢州市天杭人造板有限公司的經歷。這是一家生産經營都正常的企業,盈利也很可觀,平常年份産值在1.4億元左右,利潤在1000萬元左右,若年景好,公司年利潤能接近2000萬元。
但是,政府有關部門突然提出的“工改商”,像一塊胡蘿蔔吊在了企業的面前,於是,企業遣散員工、停工停産,等待“工改商”這塊餡兒餅,結果是美夢一場。
結局非常悲慘,老闆自殺,給政府留下6個字,“人在做,天在看”。之後,老闆的兒子去世;再之後,老闆的老母親去世。
為什麼?
假設這個老闆當初沒有聽政府有關部門的話,繼續自己的生産經營呢,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嗎?
這個事例再一次驗證了那句不斷被重復的話:企業要堅守自己的主業。
為什麼要堅守自己的主業,因為市場遠比戰場複雜,能在市場中打拼出一片天地,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能輕易放棄。
這樣的教訓,太深刻了。第三條,變則通。
這條建議,由第二條演化而來。自己的主業實在堅守不住了,大勢所趨,那就改變吧。變則通,通則久。一般而言,收縮陣線、減少員工,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至於往哪個方向轉變,總以相鄰行業為第一選擇,因為轉變起來較為方便。
筆者有一位企業家朋友,是在北京賣汽車的。幾年前當北京突然宣佈對汽車進行限購時,這位老闆先是到河北考察了一段時間,準備把汽車專賣店遷到河北某地,後來發現不行。最後,這位老闆做了兩個轉變:第一,由銷售汽車為主變為售後服務和汽車修理為主;第二,業務人員轉型,推銷汽車保險。
這樣的轉變,不論結局如何,路數是對的。第四條,人在、信用在,就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所謂人在,不用多説了。有的老闆跑路了,有的乾脆結束自己的生命,都不值。
信用在,尤其重要。即使企業關閉了、倒閉了,也要盡最大的努力,承擔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不能失信於人,失信于社會。
一個人,一個企業,講信用,就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不講信用,就沒有機會了。
和國企相比,民企機制靈活、效率高、抗壓性強、生存能力強,多年不遇的經濟寒冬,對民企而言是一大考驗,熬過去的、甚至迎難而上發展壯大的民企,一定會有,一定有不少。
筆者對此充滿信心。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