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擴大中國經濟的世界影響力

  • 發佈時間:2016-01-28 05:45:5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全球化競爭已不只是企業的競爭,而是供應鏈的競爭。我國正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融入國際供應鏈,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國際競爭力。天津、廣東等自貿區先後落地、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設立……隨著國家利好政策的發佈、行業參與者的積極推動以及行業産業鏈的不斷完善,跨境電子商務正保持平穩快速發展。

  跨境電子商務到底是什麼?又在以怎樣的姿態大步前行?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1月底,僅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業務驗放包裹已突破1億件,貨值超過155億元。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黃頌平將跨境電商稱為我國對外貿易新的活力源泉。

  跨境電商並非僅是一個個從保稅區倉庫寄出的小件包裹,更不僅是一包包嬰兒奶粉和紙尿褲。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張廣通表示,跨境電商不僅滿足國內消費市場需求,也在提高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競爭力,擴大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力。

  買買買:

  多管齊下突圍同質化

  坐著高鐵去“海淘”,1月10日起,北京南站到天津于家堡高鐵站在早晚高峰增設了兩輛名為“環球購”號的高鐵,在這兩輛高鐵上,乘客可以利用45分鐘的路上時間線上瀏覽、預定和購買,然後選擇到站線下自提或者送貨到家。天津于家堡環球購進口商品保稅展示交易商區裏,匯集了大量電商平臺的跨境電商體驗店,天貓國際跨境O2O體驗中心也剛剛開張營業。天貓國際跨境O2O負責人邵仲燕告訴記者,在體驗中心600平方米的館內容納了數千種海外進口商品,未來還將推出試吃、試用、試體驗等活動,希望消費者能夠親身感受更多品類的海外商品。

  深圳前海,廣州蘿崗,電商平臺和傳統零售百貨們的跨境電商線下體驗店也“遍地開花”,其目的正是為了讓消費者“眼見為實”,拓寬“買全球”的産品品類。儘管網購消費者對以保稅區直郵為代表的跨境電商進口已逐漸熟悉,但選擇依然較為單一。市場研究機構易觀國際報告顯示,奶粉、化粧品、服飾鞋包是購買最為集中的品類,在跨境電商進口中佔到接近75%的比例。易觀國際分析師王小星坦言:“目前跨境電商消費還處於用戶教育階段,用戶對國外商品的認知度依然有限,購買的商品集中在有限的類別上。”

  2015年是跨境電商進口“大爆發”的一年。一方面,網際網路巨頭努力掘金跨境電商市場,阿里巴巴主推天貓國際、京東上線全球購,網易押寶考拉海購;另一方面,包括小紅書、洋碼頭、海蜜、歐萌等一系列獨立海淘移動應用也先後上線,“百花齊放”同樣有助於打破同質化競爭。網易考拉海購負責人告訴記者,考拉採取平臺自營的形式,“在我們對消費者的一項調查中,發現約68.5%的跨境購物用戶最在乎的還是正品,直採優選可以幫助他們建立對正品的信心,之後就有可能拓展更多品類”。

  而以“小而美”為賣點的獨立海淘應用們可謂各出奇招。2015年,明星投資海淘應用成為話題。任泉、蘇芒成為聚美優品獨立董事,鹿晗加盟“達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路零售部主任莫岱青對此表示,粉絲經濟、明星效應帶來更多的流量和熱賣品成為跨境電商追逐與明星合作的最主要原因,而根本上則是因為國內消費者海外購物習慣尚未充分發掘,大量海外商品暫時未能進入國內,利用明星效應同樣是為了將更多“海外潮貨”推進國內市場。無論哪種模式,實際上都是為了先建立消費者黏性,再拓展電商品類,最終擺脫熱賣品價格戰的同質化競爭。

  賣賣賣:

  進出平衡才是關鍵

  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臨安園區去年8月11日一開園就迎來一個“開門紅”。25家跨境電商企業集體入駐,這些産品涵蓋電線電纜、節能燈、五金工具、裝飾紙等多個行業的跨境電商企業,半年就實現了3600萬美元的出口交易額。如今,在臨安的471家自營出口實績企業當中,有超半數已參與到跨境電子商務中。

  臨安企業的熱情,正是跨境電商從進口向進出口並重過渡的縮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王健表示,被消費者熟知的跨境電商主要是進口,但其實進出平衡才是關鍵,跨境電商出口有助於開拓國際市場,也代表著未來外貿發展的方向,讓小企業和小微企業有機會參與國際大市場。“政府監管創新和多邊、雙邊自由貿易安排包括自貿協定的簽署,將對跨境電商出口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王健説。

  縱觀跨境電商的“前世今生”,其實B2B出口遠早于網路購物,阿里巴巴正是靠著建立撮合中小企業與海外採購商起家,但隨著電子商務大環境的成熟,B2B出口的形勢同樣發生著變化,電子商務平臺也在資訊交換之外,在跨境電商中扮演更多的角色。

  去年12月底,大龍網在巴林的網貿館正式“開店”,採購商只要在網貿館就可以看到中國的優質商品,並線上上完成下單採購。大龍網總裁馮劍峰告訴記者,這正是為了突破原有B2B跨境電商模式的瓶頸。“傳統的海外採購者其實還是大批發商,將採購來的産品售賣給本國的流通渠道,但現在我們希望將目標客戶轉向當地零售商,讓後者只賺取‘最後一公里’的利潤,從而提高國內生産企業的利潤率。但僅憑線上商品資訊,很難取信這類商家,我們在各國建立的10個網貿館也應運而生。”

  對於生産企業來説,過去的跨境電商模式更像是守株待兔。現在,他們開始將更多觸角伸向海外。eBay大中華區首席戰略官胡蓉蓉表示,如今在年銷售額超過10萬美元的ebay大中華區大賣家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大賣家開始使用海外倉,其中有45.5%的大賣家海外倉的商品銷售額超過其總銷售額的一半,有34.5%賣家超過80%以上銷售額都來自海外倉商品。“海外倉在發貨速度、退換貨上都有優勢,這也意味著跨境貿易的本地化,從而提升買家在出口目的地市場的本地競爭力。”在生産企業自己搭建海外倉之外,各地也在加緊建立抱團取暖的公共海外倉。以浙江義烏為例,目前已有8家分別位於德國明斯特、西班牙巴塞羅那、柬埔寨金邊和阿聯酋迪拜等地的公共海外倉。按照2015年商務部發佈的《“網際網路+流通”行動計劃》,將推動建設100個電子商務海外倉。

  清華大學教授柴躍廷認為,目前跨境電商出口依然圍繞著小額日常消費品做文章,未來的機會將來自大宗商品交易。“大宗商品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還停留在資訊發展和處理階段,企業資訊、商品資訊、合同、發票、物流訂單等資訊在關檢等部門仍面臨重重審批。此外,大宗商品電子合同、電子發票沒有到位,企業通過網上貿易的動力不足。突破這些‘瓶頸’,還有賴於監管的不斷創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