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武陵山片區,百姓脫貧在路上

  • 發佈時間:2016-01-28 05:45:5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武陵山區橫跨湘鄂渝黔4省(市)71個縣(市區),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于一體。2011年,國家啟動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作為全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中先行先試的樣本,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之路走得如何?示範作用是否得以體現?記者日前來到這裡,了解到當地人們通過扶貧攻堅,日子過得紅火起來了。

  旅遊扶貧“探路”

  從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縣城出發,一路寬闊平坦,30分鐘到達毛壩移民新村的群賢居避暑山莊。當地村民介紹,這裡以前是貧困山村,後來因為政府因地制宜,結合毛壩鄉的環境特色,扶持移民新村村民發展鄉村旅遊,才讓毛壩鄉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貧困村成為了今天的“避暑天堂”。

  老君農家樂老闆姚昭軍是毛壩鄉的高山移民,以前,他的家在距離這裡15公里的深山裏。由於交通不便、地形惡劣,家裏幾乎沒有經濟來源,種地僅能維持基本生活。如今,在政府的補貼支援下,他開起了農家樂搞鄉村旅遊,一個夏季就能收入5萬元。

  最讓姚昭軍高興的是,一家9口人能夠生活在一起。兒子、兒媳不用出去打工,兒子負責開車接送旅客,兒媳、妻子、父母等都在農家樂幫工。

  家住龔灘鎮馬鞍城村的羅春梅也是旅遊扶貧的受益者。她感慨地説,“旅遊飯”確實香。她過去僅僅依靠做些簡單的農活謀生,全家人辛苦一年,收入卻不到3000元;如今,依靠旅遊開發,開了一家做當地特産苕粉的小作坊,僅2015年一年,就實現收入2.8萬元。

  武陵山片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隨著我國旅遊業的整體發展,武陵山片區各地旅遊業也呈現出“井噴”態勢,成為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引擎。2014年,武陵山核心地區旅遊業綜合收入佔各地GDP的22%—33%,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金融創新“解渴”

  “農民貸款難,貧困戶貸款更難。”在採訪中,部分縣市負責人坦言,“不把金融支撐問題解決好,産業發展不起來,貧困戶的持續增收、穩定脫貧就無從談起”。

  44歲的宋先權,家住酉陽縣可大鄉吳家村九組。這幾年,他的負擔著實不輕,女兒讀大學花了6萬多元,兒子念高中每月開支1000元,還要贍養年近七旬的父母。

  今年,宋先權一家被確認為建卡貧困戶。“有門路沒資金。”宋先權家房前屋後是大片的草場,加上10多年前販賣過牛,他對牛的生活習性非常了解,“想養牛,卻沒本錢”。

  宋先權也找過銀行,希望能貸點款,結果貸款要抵押,他家的房子是土坯房,也沒有存款,更找不到人擔保。正當宋先權為錢發愁時,政府先借給了他4萬元,後來轉為貼息貸款。宋先權養牛了,10頭牛34700元!

  如何讓貧困戶有錢創業?怎樣讓有限的資金更好地發揮作用?酉陽縣探索出“改補為貸”和“改補為借”的方式,幫助有創業意願的貧困戶解決資金難題。目前,全縣有259戶貧困農戶通過“改補為貸”,獲得1036萬元創業貸款,560戶貧困農戶通過“改補為借”借款1100萬元。

  酉陽縣委書記路偉告訴記者,所謂“改補為貸”,就是縣裏切出一塊財政涉農資金和扶貧資金注入國有擔保機構,引導銀行放大10倍以下信貸額度,對建卡貧困戶和涉農涉貧經營主體分別給予5萬元和1000萬元以下融資貸款;“改補為借”就是切出350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設立貧困戶産業到戶借款基金,專為暫不符合“改補為貸”和金融準入條件、又急需項目發展啟動資金的建卡貧困農戶提供1萬元以下借款。

  金額如此之大,涉及貧困戶和企業如此之多,金融風險如何防範?酉陽縣民宗委主任冉磊説,一是貧困戶能不能幹?幹多大?由村、組、鄉鎮幹部把第一道關;二是由金融扶貧工作組調查確定,能不能貸,貸多少;三是落實産業保險和貸款保證保險,建立“政府+擔保+銀行+保險”四方聯動機制,形成三方風險共擔體系(保險公司70%,擔保公司25%,銀行5%)。除此之外,為緩解地方和貧困農戶“貸款難”“貸款貴”,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揮融資、融智、融商優勢,通過投資、貸款、債券、租賃、證券等方式,強化總行、分行和母公司、子公司之間的高效協同,完善融資模式,創新金融産品,為支援武陵山片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金融服務。截至2015年6月,國家開發銀行對武陵山片區新增貸款297億元,累計向武陵山片區發放貸款1635億元,重點支援片區農村公路、安全飲水、危舊房改造、教育醫療、特色産業發展等領域的項目。

  特色産業“造血”

  在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過程中,各縣市把培育特色産業作為扶貧攻堅工作的著力點,有效克服短期脫貧現象,為貧困戶穩定脫貧致富奠定基礎。

  在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平安鎮鹿坪村香菇種植基地的大棚內,記者看到,一根根菌棒整齊地擺放在架子上,菌棒上密密麻麻的香菇撐著褐色的小傘,長勢煞是喜人。

  談起發展經歷,大棚的主人、平安鎮鹿坪村苗族村民傅朝安介紹説:“之前在外打工學了一點種植香菇的技術,通過我的示範效應,把本村的貧困戶帶動起來,一起搞香菇種植,形成一條産業鏈,把項目做大後,讓村民們一塊兒走上致富路。”

  2013年,傅朝安回到老家,利用自己的積蓄,建起四個大棚,開始種植香菇。因為技術紮實,他種出的香菇供不應求。“每天都有客戶打電話來訂購香菇,現在的産量根本不夠銷。今年我打算繼續加大投入,再增加10來個大棚,擴大種植規模。”傅朝安自信地説。

  傅朝安富了,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老鄉。他主動吸納同村的5戶困難群眾加入到香菇生産中,解決了22人的基本生計。

  “大家日子都好了才是真的好,附近很多村民都想學習種植香菇,我非常樂意免費為他們提供技術。”傅朝安以逐步帶動農戶的形式助農增收,小香菇承載起鹿坪村老百姓的致富夢。

  為將精準扶貧措施落到實處,平安鎮政府決定對傅朝安的香菇基地注入資金,作為給貧困戶的入股股金,幫助傅朝安擴大生産規模,每年的收益按股金的20%給貧困戶分紅,再提5%作為村集體資金。農戶平時就在香菇基地務工,一年下來,每個貧困戶起碼能收入1萬元以上。

  如今,在特色産業引領下,武陵山片區的青山綠水換來了金山銀山,一座座曾經落後、貧瘠的村莊正在美起來、富起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