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逆增長”
- 發佈時間:2016-01-27 13:29:45 來源:深圳特區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深圳特區報訊 1月25日,新華社播發長篇報道《解碼“逆增長”——五大理念引領新常態的深圳樣本》,摘要如下:
歲末年初,深圳與全國一樣遭遇“霸王級”寒潮。而來自經濟領域的一組數據,卻給人們帶來陣陣暖意。
深圳不僅GDP同比增長高達8.9%,還呈現出“經濟高速增長,單位能耗不斷下降,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的態勢。
盤點2015年,深圳發展的五個“全國第一”很亮眼。
——財政收入7240億元,增長30.2%,增速在全國大城市中排名第一。
——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4.05%,目前世界範圍內只有以色列和南韓超過4%。
——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十二年居全國首位。
——萬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別下降3%和6%,能耗水準全國最低。
——PM2.5年均濃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3%,成為全國空氣品質最好的大城市。
“深圳的經驗就是扭住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不放,儘快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分析。
在離開紐約3年多後,32歲的斯坦福海歸博士劉自鴻在深圳研發的全球最薄柔性顯示屏,登上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巨幅廣告螢幕。
繼CRT和液晶顯示兩大技術之後,這項能夠製備出“比頭髮絲兒”還薄、同絲綢一樣柔軟的顯示屏技術,有望開啟顯示技術的全新時代。
劉自鴻和他的團隊的“回歸”得益於“孔雀計劃”,這是全國首批地方招募高端人才的創新制度之一。從2011年開始,深圳開始實施該項計劃,專門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團隊,給政策、給補貼、給資源。迄今,1200多名“孔雀人才”被深圳延攬。
這是深圳為應對“寒冬”出臺的一項“創新良政”。為加速創新驅動發展,近年來深圳動作頻頻。
深圳市科創委主任陸健説:“深圳的創新政策不局限于科技,而是涵蓋科技、金融、商業模式、觀念、文化等多層次、多環節、多要素進行聯動,形成了適合創新生長的綜合生態體系。”
2010年的銷售額300多萬元,2014年接近30億元,預計2015年將達到60億元——深圳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短短幾年成長為全球無人機的領軍企業,也是深圳高科技企業的最新名片。
據統計,目前深圳高科技企業超過3萬家,其中銷售額超千億元的3家,超百億元的17家,超十億元的157家,超億元的1203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739家。
數據顯示,深圳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發明專利出自企業。
依託科技創新,不少企業成長為全球性的行業翹楚。
華為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商;華大基因成為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機構;大疆無人機佔據全球小型無人機50%以上的市場份額;普聯公司無線設備的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甚至超過第2至第5名的總和,五年蟬聯全球第一……
深圳培育高科技企業有兩個特點:一是相比引進世界500強等“金鳳凰”,更注重培育本土創新型企業;二是政府有為不越位,讓“市場説了算”。
“我們不當運動員,也不當裁判員,只當場地維護員。”深圳市科創委主任陸健説,深圳市場發育充分,政府要做的是尊重市場選擇,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和企業家的核心作用,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
“深圳的創新正在呈現‘蒲公英式’裂變。眾多高科技企業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這些人都像成熟的蒲公英,風一吹,創新創業的種子就四處飄揚。”陸健説。
許多創客應運而生。僅在深圳市南山區,2015年新增眾創空間76家,入駐個人、團隊及項目約3200個。
2015年,深圳比亞迪和戴姆勒賓士合資生産的“騰勢”,刷新了高端純電動汽車上市首年的銷量紀錄。與傳統的“市場換技術”模式不同,這是一次中外企業本著品牌和技術平等的合作,雙方各佔一半股權。
比亞迪的底氣源自其全産業鏈創新。總裁王傳福説,比亞迪基本上掌握了關鍵零部件的開發製造。目前,比亞迪轎車按總成計算有70%都是自行生産。這得益於深圳強大的産業化配套能力。
近年來,深圳採取多種措施推動全産業鏈佈局,帶來了極強的産業配套能力。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院長嵇世山説,美國矽谷的産業鏈存在空心化的現象,這一點卻成為深圳的優勢,而且深圳周邊的東莞、惠州的産業鏈也非常強大,100公里範圍內的産業鏈非常完整。
“以智慧硬體製造為例,一款新手機,從設計到零部件採購再到組裝,一個星期就可以搞定。”嵇世山説,這也是創新成果能夠迅速産業化的關鍵。比如華為手機,短短幾年便打破了高端手機市場被國外品牌壟斷的神話。
國際權威市場研究機構IDC最新統計顯示,在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十強榜上,深圳企業佔據3個席位。尤其歐美高端市場,今年以來颳起了一股深圳手機“旋風”,華為、中興、TCL、酷派等深圳品牌連連告捷。
“依靠強大的自主創新實力以及全産業鏈配套優勢,深圳製造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開始彰顯,引領中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穩步邁進。”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説。
2015年6月,深圳舉辦了首屆國際創客周。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60余家創客機構齊聚深圳,分享創意、採購器件,參展的創客團隊近三成來自海外。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世界工廠,到二十世紀初輻射全球的高新技術産品交易會,再到如今的國際創客中心,深圳始終走在國際化創新的道路上。
越來越多的國際創新資源涌入深圳。目前,世界500強企業IBM、甲骨文、三星、西門子等在此設立國際或區域研發中心。
HAX是國際硬體領域知名的孵化加速器,總部位於美國矽谷。兩年前,HAX在深圳落戶。總經理特納説,在111天內幫助創客聯繫工廠做出原型産品,再帶到矽谷面向投資人路演,“能夠如此高效、迅速地完成,唯有深圳能夠實現。”
深圳本地的龍頭企業也紛紛“走出去”,吸納全球創新資源。中興通訊、創維數字、邁瑞醫療等均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或並購産業鏈中的創新企業。其中,中興通訊通過設立海外創新中心配置全球創新資源,目前已在美、法、加、印等國家設立16個國際創新中心。
風未住,雪未停。當前,我國經濟外部需求收縮,內部“三期疊加”,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何以應對?深圳的經驗表明:唯有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