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瑯瑯書聲昭示雪域未來

  • 發佈時間:2016-01-26 02:33:17  來源:西藏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拉薩中學的學生們正在操場上做廣播體操。

  本報記者 孫開遠

  山南地區扎囊縣扎塘鎮永達教學點的小學生們正在上體育課。

  遼闊而壯麗的青藏高原,山脈高大雄偉,河流清澈歡騰,人民熱情善良。在比高原歌舞還要熱烈的陽光下,我區正處在歷史發展最好時期。近年來,教育事業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日新月異。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於我區這樣一個教育相對落後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來説,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靠的是黨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民的親切關懷,靠的是財政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援,靠的是黨的各項優惠政策和各級財政的大力投入。

  自治區財政廳廳長郎福寬説,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區教育投入連年大幅增長,據統計,1965年至2015年,我區教育投入由不足萬元增加到2015年的超過165億元,總投入超過1020億元。2010年至2015年期間,財政對教育總投入近640億元,創歷史之最。

  長期以來,財政政策對教育事業的支援,讓知識、思想、智慧與科學深耕于城鄉阡陌、細種于草原峽谷。每個地市每一個縣,每一所學校每一間教室,所傳出的朗朗讀書聲,就是對這些年來所有努力的最好詮釋。

  “三包”解憂求學來

  2015年8月初,正是我區孩子們快樂的暑假時間。阿裏地區噶爾縣昆莎鄉小學靜悄悄的。只有一排排安靜的校舍,孩子們勞動課進行盆栽的彩色花盆,學前班門口動物造型的“淘氣堡”,以及宿舍裏孩子們用來當作課桌的藏式傢具……

  這所小學除了學前班,只有1至4年級,一共159名學生,學生們主要以藏族為主。昆莎鄉鄉長次仁多吉介紹説,在這裡,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夠享受到以包吃、包住、包基本學費為內容的“三包”政策,也就是由國家出資負責孩子們在校的吃飯、住宿和學習費用,而且,這項政策可以一直享受15年,包括了一個孩子從學前教育到高中畢業的整個過程。

  事實上,“三包”政策早在1985年就開始實施了。按照要求,不僅農牧民的孩子可以享受到這一政策,還有城鎮困難家庭子女、下崗職工子女、無勞動能力人員子女等9類人,都可以享受到這一政策。根據孩子們讀書地點海拔的高低,財政補貼標準也有所調整。

  據了解,教育“三包”政策自實施以來,曾先後14次調整標準。現如今,已由1985年政策確立之初的小學274元,中學310元,邊境縣鄉小學304元、中學330元,提高到2015年的二類區2900元、三類區3000元、四類區或邊境縣3100元的標準。與1985年相比,標準提高了近10倍。

  在政策實施的30年間,我區財政已累計投入資金超95億元。

  “三包”政策實施以來,我區基礎教育事業得到飛速發展,全區各級各類教育階段入學率得到鞏固提高,青壯年文盲人數及文盲率逐年下降,脫盲人數及規模不斷擴大,人口綜合素質得到普遍提升。在政策保障下,全區數十萬有志學子得以順利進入區內外各高等院校深造學習,最終成為政治思想過硬、理想信念堅定、專業知識紮實的新西藏建設者、接班人。

  雨露滋潤禾苗壯

  在我區,財政對教育的保障是多維度的。為了讓孩子在學校能有一個優質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各級財政部門均撥出專項資金用於學校澡堂、暖廊、安全飲水、菜窖等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

  以昆莎鄉小學為例,在這裡,無論是教室、宿舍還是食堂,每一間校舍外面都加蓋了陽光棚。有了這些陽光棚隔絕,在嚴寒的冬季,孩子們同樣能夠沐浴春天般的溫暖。

  據自治區財政廳教科文處處長付承剛介紹,從2012年開始,全區74個縣所有農牧區義務教育學校推行了“營養改善計劃”,即每生每天3元,全年每生補貼600元,用於在校日每天吃一個雞蛋、喝一杯牛奶、吃一份水果。2014年底,自治區財政部門再次提高“營養改善計劃”的標準,從每生每日3元提高到4元,全年每生補助800元。這項政策的實施,每年有38萬多名學生受益。

  隨著教育惠民政策不斷增多,廣大農牧民子女的學習環境、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以來,廣大農牧區孩子們的飲食習慣和膳食營養結構都得到進一步改善,生活水準得到進一步提高。我區廣大農牧區孩子們的營養狀況得到持續改善,身體發育水準得到持續提高,身體綜合素質得到明顯增強,抵抗疾病、提高免疫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以青春期的孩子為例,15歲男生平均身高、體重由1985年的160釐米和45公斤增長到2010年的167釐米以上和55公斤以上。14歲女生平均身高體重由1985年的154釐米和42公斤增長到2010年的157釐米以上和47公斤以上。

  實際上,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我區各級財政部門還在為保障教育“吃小灶”。比如自治區財政明文要求各地(市)、縣必須按上年本級地方財政收入的20%為標準用於教育方面支出。

  另外,為了留住寶貴的教師資源,我區財政還專門建立了鄉鎮教師生活補助標準政策體系。2016年,全區鄉鎮教師生活補助標準又一次提高,提高後達到二類區500元,三類區1000元,四類區1500元。僅鄉鎮教師生活補助這一項資金,全區財政支出總量就達到1.6億元。

  免費優惠一路通

  門前腳下晃動閃過防守隊員,大力射門,“球進了!”日前,當雄縣完小六年級(2)班學生旦增金巴,在拉薩市U13(13歲以下)少年足球賽季軍爭奪戰中打進精彩一球,贏得滿場喝彩,笑容挂在他透著高原紅的臉蛋上。

  作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佈局城市之一,拉薩市多年來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快樂為核心”理念,克服海拔高、氣壓低、空氣密度小的氣候和地理因素,創造條件在中小學開展足球活動,使“陽光體育,快樂足球”成為校園裏頗具魅力、深受孩子們喜愛的一項運動。

  綠茵場上的孩子們猶如一朵朵格桑花,在雪域高原上追逐著足球夢想。

  我區青少年身體素質的持續提高,為高原體育教育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而15年免費教育體系的建立,則為世代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各族人民帶來了福祉。

  2011年8月,拉薩中學向全校師生通報了本學期起實施免費教育的新政策。聽到這一消息,高一七班的學生白瑪曲珍激動不已。

  白瑪曲珍説:“聽到這樣的消息就覺得非常高興,現在我不用交那麼多學費的話,阿爸也會覺得有一點點輕鬆吧。對我們家來説,它真的是一件好事。”

  白瑪曲珍出生在拉薩市堆龍德慶縣羊達鄉普布欽村一個貧困家庭。2010年白瑪曲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拉薩中學高中部,姐姐又考上了藏醫學院,高額的學雜費給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造成了更大的困擾。

  白瑪曲珍告訴記者:“姐姐上大學要交3000多元學費,我也是交了1000元,我覺得學費不夠,媽媽説她在銀行裏借了兩萬多,以後我上大學的時候,就不一定交費了。”

  為解決更多像白瑪曲珍這樣的貧困家庭孩子上學問題,自2011年秋季學期起,我區對高中階段教育公辦學校及縣級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授權委託承擔高中階段教育的民辦學校在校學生,實行高中教育階段免費教育政策。

  此外,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我區還對全區城鎮幼兒園的在園幼兒實行了免費標準為3600元的免費教育政策。2015年,落實城鎮學前免費教育補助資金1.8億元,惠及學齡前兒童近5萬人。

  獎勵資助揚帆行

  2013年8月,山南地區扎囊縣17歲的格桑晉美接到了三峽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格桑晉美的奶奶又高興又發愁。格桑晉美自幼父母雙亡,與70多歲的奶奶相依為命。得益於自治區免費教育政策,格桑晉美順利讀完了高中課程。如今,大學的學費又成了這個貧困家庭最大的負擔。

  他的高中學校把格桑晉美的家庭情況反映到了縣教育局,很快格桑晉美就享受到了4000元的“扶困助學”專項基金。根據政策,他還向學校申請了助學貸款。大學三年的學費有了著落。

  隨著教育的發展和政府投入的不斷加大,“十二五”期間,我區各級各類教育資助體系也不斷完善。目前,全區已累計制定出臺37項資助政策(含國家類政策)和項目,已建立起涵蓋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階段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在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階段(含中職教育)建立起以免費教育為基礎,以學前教育階段農牧民子女補助和中小學“三包”政策為主,學前和中小學城鎮困難家庭子女助學金、農牧區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為輔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起了以“獎、貸、勤、助、補、免”為主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2014年,修改完善了《西藏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學費和國家助學貸款代償暫行辦法》,將服務年限由原來的5年改為3年;將西部志願者、三支一扶人員在基層單位就業、在中小微企業就業、自主創業應往屆畢業生納入政策資助範圍。

  自2014年秋季學期起,調整國家助學貸款額度,調整後的國家助學貸款額度達到本專科生每生每年不超過8000元、研究生每生每年不超過12000元。

  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建立起了以國家助學貸款、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研究生國家助學金和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為主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自2014年秋季學期起,實施研究生國家助學金和研究生學業獎學金政策。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獎勵標準為每生每年30000元、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獎勵標準為每生每年20000元;博士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獎勵標準為每生每年10000元、碩士研究生學業獎學金獎勵標準為每生每年8000元;博士研究生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0000元、碩士研究生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6000元。

  資金撬動作用顯

  得益於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日益凸顯。我區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學前教育快速發展、教育公平有序推進、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品質穩步提升、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據日喀則市定日縣崗嘎愛民固邊模範小學校長平措介紹,學校位於318國道邊,是全縣農牧業重鎮,崗嘎人祖祖輩輩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他説,以前,很多家長不願意把孩子送到學校,以為這樣不僅增加家庭開銷,還讓家裏少了一個勞動力。如今,好的教育政策不但減少了農牧民家庭的負擔,有知識的年輕人也開始帶領全村成立家庭農場實現致富增收。

  “這一切讓大家從教育中看到希望。”平措説。如今,崗嘎鎮的適齡兒童入學率由2008年的71.3%上升到100%。

  “十二五”期間,全區幼兒園由119所增加到882所,入園率達到61.47%。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進一步提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74.47%。另外,我區高等教育實現博士學位授予單位零的突破,辦學層次明顯提升,打造和培育民族文化、高原科學技術兩大特色學科群,教育教學品質穩步提升。

  正是一系列教育惠民利教政策的落實,為我區建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有知識、有文化、有想法的新西藏建設者。

  阿裏地區扎西崗鄉扎西崗村村民扎西的兩個女兒就是代表。扎西説,孩子們小的時候,家裏非常窮,如果不是國家對教育的保障,孩子們很可能上不起學。兩個女兒從小學到高中畢業,家裏沒有出一點錢,即便是孩子們在內地就讀“西藏班”期間,他也只給女兒們寄過一次幾百塊錢的生活費。現在,孩子們都回到了西藏工作,一個在鄰縣當村官,一個在當地的中國農業銀行支行工作,兩個人的工資都有6000至7000元。

  女兒們還會時常為扎西開在公路邊的茶館和商店支招,比如進貨要去拉薩,比本地進貨成本更低等等。

  拉孜縣安居辦幹事格桑羅布也是一位在家鄉讀了小學,到內地求學後,仍選擇回到家鄉工作的人。他説,3年前,他回到拉孜縣的時候,就在感慨整個縣的巨大變化,而僅僅又過了3年,拉孜縣的面貌已經再一次煥然一新,仿佛又新建了一個拉孜縣。

  知識改變著一個人的命運,改變著千千萬萬的家庭,更在改變著全區整體的面貌。我區財政部門對教育事業不間斷的支援,為未來的發展贏得了新的支點。我區教育改革發展事業的變化和成就,或許可以成為財政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的最好注解。 (本版圖片均由自治區財政廳提供)

  昌都市第一小學的學生正在上資訊技術課。

  錯那縣勒布辦事處小學的老師正在給孩子們講解人體構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