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數據的“天空之城”,只做“地産”夠不夠?

  • 發佈時間:2016-01-26 01:30:4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果數據是活的,或許會苦於“數口”的爆炸式增長。

  幾千年繁衍,人口總量70億;幾十年曆史,“數口”已達數十萬億億,總量為10的21次方字節,業界用“ZB”來表示。

  “全球數據總量幾十個ZB,有些機構擁有接近PB量級的數據量。”1月7日,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林潤華在華雲數據2016年企業級雲計算産品發佈會上説,“處理巨大的數據量是一個問題,有效率地存與取也是個大問題,還要把它發展成人類認識整個世界的新工具。”

  和人類社會一樣,龐大的“數口”,需要考慮如何優化地居住?如何高效地出行?如何碰撞出改變世界的價值?

  行業覺醒,是時候佈局“天空之城”了

  從雲概念誕生,到如今被廣泛接受,雲計算産業發展已從“構建”步入“規劃”。

  林潤華將其歸結為,“在過去6年當中,中國雲計算生態系統已經基本形成,目前處於快速發展期。”

  “現在企業如果沒有雲戰略都不好意思説自己有戰略,”華雲數據首席戰略官鬱珉説,“開發人員,如果沒有看過雲計算、大數據的書,肯定落伍了;運維人員,如果沒有自己親手裝拆一套雲系統,都不好意思説自己做運維。”

  不只如此,“它從網際網路行業快速向推動各行業資訊化擴展。”林潤華總結道。

  “我們稱之為雲端落地。”鬱珉説。

  走出“網際網路行業”的小部落,雲産業開始滲透各行各業。中國銀聯3年前開始部署自己的雲計算技術,採用雲計算服務,“像銀聯這樣可靠性要求高也敢於嘗試‘雲’是可喜的變化。”林潤華評價。

  需求呼喚、雲端落地,到了雲産業醞釀佈局“天空之城”的時候了。

  “據統計,美國雲計算服務種類超過16大類,有超過460多種小類的雲計算服務。”林潤華的研究表明,從個人辦公到企業管理,雲計算正創新出各類不同服務模式。

  模式多樣,數據也要住進“智慧城市

  居有屋,先圈地。各類型營運模式中,“數字地産”頗具影響。有報道稱,2014年9月,國際數據公司Equinix亞太副總裁周江為企業定位時曾説,“我們不提供雲計算服務,我們也不是IDC(網際網路數據中心)。我們把自己定位於數字地産。”

  2015年年中,Equinix並購英國同行Telecity産生歐洲最大數據中心公司。數字地産的業務模式逐漸流行。

  數字地産,不提供頻寬租賃,不提供設備運維服務和伺服器、存儲等設備,只提供機房租賃服務。不提供網路和運營維護,著力客戶的全球化服務共用,主事“佈線、節能”等。

  “退化”,華雲數據CEO許廣彬如是評價數字地産。

  他認為,“大幅降低資訊技術産品的供給成本”是雲産業的初衷,“天空之城”在構建之初,不能“攤大餅”,而是要在起步時就要求“零滯後”的互聯互通、“震災”後的秒級恢復。這樣的要求,不能只限于並購、建設、營運模式等,而要求對技術的精進。

  許廣彬1999年開始從事IDC業務,“原來一個數據中心,一千個機櫃頂了天只能放16000台伺服器,使用效率基本上是10%,雲化以後,通過底層架構設計、智慧系統調配,技術幫助伺服器提到使用率,一千個機櫃的容量起碼提高100倍。”“老城”的“數口”容納量因此提高近百倍。”

  “很多數據中心,裏面塞滿了伺服器,卻遭到閒置,我們要做計算能力輸出大國,而不是電腦大國。”許廣彬説。

  除了積極推進“老城”雲化,華雲數據也建設了自己的“新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香港5個城市的數據中心已經完成了專線直連,”郭曉首席架構師郭曉説,城間的“數據高鐵”採用環形冗余設計,“兩套光纖做連接,一旦情況有變,系統自動調度,保證訪問正常。”新城間的連接對數據來説更確切是“任意門”,“北京的數據中心如果停電,在廣州可以快照還原,我們還在進一步研發希望實時同步。”

  “雙創”時代,小門小戶怎麼搬進去

  “今年3月,深圳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將運營一個雲託管平臺,園區的企業在數據積累初期就可以使用雲服務。”中國電信深圳分公司相關負責人鄧峰説,“通過中國電信與華雲數據合作的項目,企業可以調用以前的採購、生産、研發等各個環節的數據,分析問題。”

  在這之前,對於單個企業來説,“上雲”意味著與“自己蓋房”一般巨大的成本。雲託管,卻好似享受“酒店式管理”,成本降低、可能得到更好品質。“我們在安全性和可用性上下了很多工夫,比如防駭客設備,我們投入上億元採購設備,攤到用戶上可能是幾十萬,而企業自己一年投入一百萬,卻可能達不到專業級別。”許廣彬説。

  “小門小戶”的初創企業,需要“一站式”服務,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邁進“雲”裏。華雲數據首席技術官鄭軍説,“除了虛擬桌面,我們提供更多基礎方案産品,包括基礎設施、企業級軟體套件、SaaS應用等,做整個園區的雲服務。中小企業不用買伺服器和配套應用軟體環境。”也就是説,企業可以像用水和電一樣用“雲”,雲服務成為園區的基礎設施。

  服務正在數量激增的創業型企業,華雲數據與園區合作。“當時是園區找的我們,”鬱珉回憶,“園區方面做了市場調查、評估、業務計劃,我們跟上服務,這是雙贏的。”

  “通過園區雲的方式為創業公司服務,”鬱珉説,“一方面順應國家的政策導向,一方面通過園區落地的方式,把市場份額做大,我們看中這些企業做大後帶來的機會。”

  “雲服務將成為公共服務業、非IT公共服務業省錢省心的幫手。深圳一家醫院通過雲平臺省掉大量的IT人員和IT投資。”鄧峰補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