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網際網路+時代,科普影視向左走向右走?

  • 發佈時間:2016-01-24 01:29:4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週末特別策劃

  《行走的僵屍》《午夜木乃伊走路》《香屍謎案》《吐血狂人》……乍看標題,這些似乎應該屬於恐怖片題材的範疇。其實,這些都是央視科普欄目《走近科學》曾播放的節目。作為央視第一個大型科普欄目,《走近科學》在生産大量優質節目的同時,亦因誇大噱頭故弄玄虛受到不小的爭議。

  諸如此類的電視節目可算我國科普影視現狀的一個折射。“故事性有餘而科學性不足,恰好是中國科普電視的代表欄目《走進科學》與美國商業性科普電視的代表——探索發現頻道在敘事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編審、科研辦副主任張九慶説。

  在張九慶看來,就目前的科普類真人秀節目而言,大多是較為簡單的知識對抗的競賽形式。而個別十分火爆的節目如《最強大腦》,雖然口號是“讓科學流行起來”,實際綜藝娛樂成分遠大於科普成分。“故事化娛樂化使科普影視作品內容不再枯燥乏味,但需要保持與科普作品最基本的要求與嚴謹性之間的平衡。”

  離開了娛樂和噱頭,大多數觀眾為何就不買科普影視作品的賬?張九慶認為,科普影視工作者受到原有觀念束縛的情況嚴重,難以擺脫傳統的説教,現在我國科普影視往往由單一單位主導整個産業鏈條,運作體制僵化,各自為政。

  長期以來,我國科普影視作品的主角都是本土科學家群體。“多數科學家無法把握電視講座的語言藝術,他們更習慣於用專業術語來表述專業概念和科學理論。”張九慶介紹説。

  “此外,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科普影視一個突出的問題是,作品展現的內容相對陳舊落伍,最新的科學進展沒有表現出來。”張九慶坦言,在這種傳統思維導引下,不少人覺得科普影視是政府的事情,企業牽頭的很少,大家覺得科普影視高大上,感覺難以掙錢,沒有意識到科普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網際網路+時代裏,科普影視原本固有的弊端暴露無遺,新的環境下,路應該怎麼走?

  “碎片化時代,要把科普打碎了去做。”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欣認為,科普影視應盡可能多用圖片畫面,少用文字。科普工作者的方式方法和傳播手段都要不斷改進,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在人們不斷加快的生活節奏。

  “比如,我們可以利用電影放映前幾分鐘的時間科普,做到見縫插針。”李欣建議,變影前廣告為科普,通過科普微電影片的形式,引導公眾科學的生活方式。

  “科普影視的表現方式要更貼近大眾,同時要抓住科學核心的東西。”在張九慶看來,科學既包含專業的知識體系,也包括獲得這個知識體系的科研過程和方法,通過科普影視還原從質疑假設到實驗求證的科研整個過程。

  “好的科普影視作品表現形式應該多樣,聚焦於人文本身。”張九慶説,做科普影視的人不能局限于小圈子裏,不能以科普影視高大上自居,而是要知道受眾真正需要什麼。外在的包裝要講究,科學本身的核心不能丟。

  顯然,科普影視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協作。“科普影視未來發展重點應以原創內容和形式創新為核心,研發出科技與娛樂、故事、藝術、人文等元素綜合融匯的科普節目,這需要科學家、電影電視人、投資人等相關人士之間的相互交流合作。”張九慶建議,召集和儲備一些願意參與影視的科學家、對科普感興趣的影視導演和投資人,讓科學家在科普影視作品中擔任科學顧問,客串角色;讓影視導演走進科研機構、走進實驗室、走近科學家;讓投資人在科普影視中尋找到兼顧社會經濟效益的機會。“一本科普的暢銷書也賣到幾十萬,中國科普會有一個很大的發展市場。我們應該説服企業轉變意識,去做科普影視産業的傳播和發展。”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科普應該更多適應現在的新環境,用現代意識適應現代傳播。我們要學會利用新媒體做科普影視作品。”李欣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