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對“人口紅利消失”何須過分擔憂

  • 發佈時間:2016-01-22 08:45:31  來源:光明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者: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濤

  近年來,在國外“唱衰”中國的各種聲浪中,所謂“人口紅利消失”無疑是一個較具學術迷惑性的觀點。一些國外學者或媒體聲稱,勞動適齡人口減少和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將使中國在製造業領域的競爭優勢逐步喪失,從而動搖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如1月17日美國《福布斯》雜誌就臆斷,到2020年,中國“世界工廠”的名號將徹底終結。

  應當承認,老齡化是我國面臨的一個現實而緊迫的挑戰。2010年,我國15-64歲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在觸及74.5%的高點後持續回落,截至2014年已降至73.4%。2002-2014年,0-14歲人口在我國總人口中的比例也從22.4%降至16.5%;與之相對,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則從7.3%升至10.1%。在15-64歲人口中,15-19歲、30-39歲兩個年齡段形成了兩個明顯的“塌陷帶”。

  我國“嚴格一孩”的計劃生育政策推行多年,負面效應日益顯現,引發了不少社會和民生問題。對計劃生育政策進行適當調整,很大程度上是源於民生關懷、社會安定等的需要。經濟方面的考慮不能説沒有,但並非決定性因素。將人口問題與中國經濟前景捆綁在一起,由“人口紅利消失”得出中國經濟將喪失競爭力的論斷顯然未能與時俱進。

  從供給端來看,首先,國際經驗表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每人平均收入即將跨入1萬美元前後,其國民經濟仍主要靠低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驅動。當前,我國正在積極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和“製造業2025”戰略,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更注重制度變革、技術創新和全要素生産率提高,而非單一資源稟賦的粗放式投入。

  其次,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地域遼闊,在東部勞動力成本顯著上升的同時,中西部地區勞動力供給的潛力並不低(考慮到戶籍、住房、子女教育等現實約束,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勞動力回流已日趨明顯),仍有較強的産業轉移承接能力。再次,隨著我國不斷加大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投入,勞動力素質提高可實現“以質補量”,這一塊還有很大潛力可挖。未來我國還可考慮將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序列,並更加重視職業教育,以提升勞動力的有效供給。

  最後,網際網路科技、無人技術和高智慧裝備的普及也將降低對人力的需求。在這些新裝備和新技術的應用上,我國與國際先進國家事實上是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在一些領域還具備彎道超車的後發優勢。例如,我國無人汽車很可能在5-10年後就要投入實際運用,未來很可能對計程車客運、公路貨運、駕校培訓等行業的就業形成一定衝擊;同時,我國機器人技術的應用也日新月異,不但早已進入了工業製造領域,還開始進軍金融服務領域,未來甚至還將全面進入教育、養老、餐飲、居家醫療等服務業。2009年至201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以年均58.9%的速度增長。國際機器人協會統計顯示,2013年中國即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市場;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中,中國約佔四分之一。根據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預測,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約80萬台,2025年更將升至180萬台,其增速遠遠高於人口自然增速。

  從需求端來看,人口結構的變化對投資和凈出口影響並不直接,理論上的確可能影響消費需求,但也不儘然。就消費需求而言,居民實際可支配收入增長是一個更為關鍵的拉動因素。除工資收入保持必要增長外,社會保障、醫保、保障房建設、對低收入人群的財政補貼等轉移支付手段和福利措施都應同步跟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