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提品質重追溯促農增收——黑龍江現代農業綠色轉型見聞

  • 發佈時間:2016-01-21 13:45:0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哈爾濱1月21日電題:提品質重追溯促農增收——黑龍江現代農業綠色轉型見聞

  新華社記者王建、管建濤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讓農産品符合消費者需求,提供有效供給。在廣袤的黑土地上,黑龍江將農業發展投向“綠”字號農産品,同時建立可追溯系統,使品種和品質契合消費者需要,不僅“種得好”,而且“賣得好”,帶動農民增收。

  控肥減藥綠色發展

  雖已寒冬臘月,室外氣溫達到零下30攝氏度,延壽縣信合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洪亮卻沒有閒下來“貓冬”。今年姚洪亮準備擴大綠色有機水稻種植面積,他盤坐在農民炕上,講解綠色有機大米的效益,動員農民帶地入社。

  發展有機水稻,不能使用農藥,稻田除草是一大難題。為此,姚洪亮參照玉米覆膜模式,發明瞭“覆膜有機栽培技術”,攻破了種植過程中的除草、防蟲等難題。去年,信合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有機水稻面積達到5000畝,畝效益是普通大米的一倍。

  在黑龍江墾區創業農場,去年該農場開展“三減”(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試驗田,在一塊展示板上顯示著水稻側深施肥與一般施肥的對比情況。創業農場農業科科長暴勇介紹,水稻側深施肥技術雖然減少施肥量10%,但並沒減産,反而實現了高産、節本、綠色發展。

  黑龍江省農科院總農經師矯江説,黑龍江發展綠色食品産業的資源優勢和區域特色得天獨厚,化肥使用量僅為全國平均水準的1/3。記者從黑龍江省綠色食品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了解,截至目前,該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7309萬畝,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4,已發展為我國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産加工基地。

  全程可追溯安全放心

  在黑龍江省望奎縣龍娃農業廠區內,公司董事長翟清斌盯著多個視頻監控畫面。“黑土地不僅管糧食安全,還能管好舌尖上的安全,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翟清斌説。

  為讓消費者放心,龍蛙農業建成了“寒地黑土綠色安全追溯體系”。走進龍蛙農業産品展示區,記者隨便拿到一款産品,掏出手機掃一掃包裝上的二維碼,就會出現一個資訊框。這包大米從選種、育苗、插秧到田間管理、生産加工等所有環節均一目了然。

  黑龍江海倫市工業開發區內的原野食品有限公司,數十名工人分裝速凍粘玉米的畫面呈現在一張監測顯示屏上。“這是企業的有機粘玉米可追溯系統,不僅可以監看到玉米的全程種植情況,也能監看到所有加工、分裝情況,並且掃一掃産品的二維碼,就可實現産品的全程可追溯。”原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中軍説。

  在黑龍江省建立可追溯系統,正成為越來越多農産品加工企業的選擇。黑龍江綠色食品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黑龍江已有266家綠色有機食品企業進入追溯體系,三年內將實現全覆蓋。

  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

  從之前每斤3元多的普通大米,到現在每斤10多元的綠色有機大米,黑龍江綏化市大成福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著實感受到了“綠色”帶來的效益。

  據大成福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賈洪濤介紹,合作社種植有機水稻,使用有機肥,雖然種稻成本增加了,但大米價格也高,扣除增加的種植成本,每畝地仍要比以前多收入200多元。“直接帶動了社員增加收入,目前全村每人平均收入達到16000元。”

  在黑龍江省各區縣,像大成福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綠色食品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合作社或企業越來越多,農産品正從“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黑龍江壹豐科技有限公司已讓黑龍江雜糧銷往海內外。公司總經理洪寶豐説,2015年公司不僅和匯源農業等O2O電商企業達成1.3萬噸的供貨協議,還暢通外貿線上銷售渠道,産品遠銷委內瑞拉、巴西、土耳其、義大利等多個國家。

  黑龍江省綠色食品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供數據顯示,去年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省外銷售額接近1030億元,産品遍佈全國、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15年底,黑龍江綠色有機企業總數達600家,參與綠色有機食品生産的農業專業合作社達到160多個,完成綠色食品加工總量1350萬噸,同比增長4.65%。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