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理性看待兩融餘額跌破萬億

  • 發佈時間:2016-01-21 02:51:56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進入新年以來滬深股市持續下跌,股市下跌的一大“副産品”即為兩融餘額的持續下降。統計數據顯示,從2015年12月31日至今年1月15日,滬深股市兩融餘額已從1.19萬億縮水至0.99萬億,這也是自去年10月22日之後兩融餘額首次跌破萬億元大關。

  短短11個交易日,兩融規模縮水2000億元,見證著市場的慘烈程度。而且,隨著年後市場的下跌,參與兩融業務的投資者觸發預警的情形也開始出現。從媒體報道的消息看,個別投資者甚至已經出現爆倉現象,也使兩融業務警鐘再次敲響。

  其實,近兩年來,兩融規模增長或下滑與市場行情關聯度越來越緊密。去年6月18日兩融餘額最高曾達2.27萬億的峰值,其間也正是上證指數上摸5178點的時候。去年9月30日觸及9067億元的低點,國慶長假後滬深兩市即産生一波反彈行情。此次兩融餘額跌破萬億大關,是否還會持續下降,是否預示著另一波行情正日益臨近,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毫無疑問,兩融餘額跌破萬億大關,一方面説明市場風險正逐漸釋放。在兩融業務中,融資餘額佔據著絕對的比重,而融券餘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由於融資業務屬於杠桿性質,杠桿性資金的危害性在去年股市劇烈震蕩期間已經暴露無遺。客觀上,兩融餘額下降的過程,既是某些投資者規避風險的過程,也是兩融業務釋放風險的過程。

  另一方面,兩融餘額下降也為其今後的規模增長“預留”了空間。從成熟市場的經驗來看,兩融餘額佔到流通市值的比例通常不應超過3%。而去年兩融餘額達到峰值時,其佔流通市值的比例超過4%。其規模跌破萬億大關之後,不僅釋放了風險,也有利於今後行情向縱深發展。

  當然,融資融券業務由於具備杠桿屬性,防範風險應該永遠放首位。步入2016年以來,市場上不斷傳出“爆倉”聲。雖然兩融業務的杠桿比例已從1:2下調為1:1,但個中隱藏的風險同樣不容忽視,否則就不會出現個別投資者“爆倉”現象。因此,筆者建議進一步降低兩融業務的杠桿比例,可將目前的1:1調整為1:0.5~0.8,真正實現兩融業務的“風險可控”。

  □曹中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