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當“豬倌”
- 發佈時間:2016-01-20 03:32:26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劉婉婷
1982年出生的馬劉洋曾經是四川外語學院的一名大學生,一場重病改變了他的人生。身體雖然康復,但卻花了家裏很大一筆錢,馬劉洋決定瞞著父母放棄學業,儘早賺錢減輕家庭負擔。
做什麼才能賺錢呢?一次聚餐上,馬劉洋吃到了鮮美的野豬肉。“民以食為天,野豬肉營養豐富,脂肪含量低,符合現代人崇尚健康綠色的飲食理念,肯定有市場。”馬劉洋反覆琢磨後,毅然在離家200多公里的重慶市沙坪壩區歌樂山上,租了一間廢棄的牛棚當豬圈。缺錢、少人、沒技術,為節省開支,所有活兒都是親力親為。
豬圈終於完工了,馬劉洋從北方引進了20頭野豬崽,每天早上6點半就起床割豬草;冬天步行4小時連續背酒糟喂豬,生怕野豬吃不好,沒想到野豬卻一個個死去。馬劉洋焦急萬分,他請教老獸醫、詢問種豬場、上網查閱資料,終於弄清了原因。原來,野豬食量不大,馬劉洋飼養得太“精心’,小豬都被撐死了。
第一次失敗,讓馬劉洋很傷心,也讓他找到了養野豬的樂趣。“這也是學習的過程,我沒有完成大學學業,但卻進入了廣闊天地更大的課堂。”
2008年,父親馬之榮從朋友口中得知兒子在養豬,找過來一看,兒子穿著背心和涼拖鞋,又黑又瘦,床和豬圈一墻之隔,“本來是很生氣,看到他的樣子,又很心疼,我當時就流了眼淚。”馬之榮説。
功夫不負有心人,野豬在馬劉洋的精心照料下,第一年就賺錢了。馬劉洋決定回到家鄉忠縣全心投入到養豬事業中。
回到忠縣的馬劉洋,辦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野豬養殖場,“野豬比家豬的食量小,只能長到七八十公斤,但肉質好、有口碑,80%提供給酒店等固定客戶。”馬劉洋説。
2009年,響應家鄉“創辦合作社,帶領群眾致富”的號召,馬劉洋領頭在忠縣雙桂鎮成立了重慶豬太郎農業股份合作社,準備帶著鄉親們一起致富。除了養野豬,在合作社打工也能賺錢,杜秀瓊長年幫基地割青草,一年下來也有8000多元的收入。因此,願意加入合作社的人越來越多,目前合作社發展了社員138戶,帶動農民社員138戶、養殖農戶416戶,2015年出欄生豬3500余頭。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