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它們不是轉基因

  • 發佈時間:2016-01-18 04:33:4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呂兵兵李竟涵繆翼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紫薯品種都是通過常規育種手段育成。

  ——國家甘薯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崗位專家張立明

  紫薯?

  “目前我國甘薯育種正處在以常規育種為主,生物技術育種為輔的階段。這裡的生物技術指的是利用分子手段,在基因水準上開發與甘薯重要性狀相關的分子標記,用於輔助品種的選擇鑒定,以期縮短鑒定時間,提高育種效率等。而轉基因品種則是指通過分子手段將目標基因導入目的作物,目標基因既有可能來自其他生物,也有可能來自作物本身。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紫薯品種都是通過常規育種手段育成,主要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廣泛引進優異種質資源、篩選骨幹親本進行定向和小集團雜交,創造優異中間橋梁材料,多輪雜交、回交積累優異基因,最終培育出符合目標需求的紫薯品種。”日前,在山東省農科院,針對“紫薯是轉基因食品”謠言,該院副院長、國家甘薯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崗位專家張立明説。

  該院研究員、甘薯育種專家王慶美用實例做了説明。目前,山東省農科院已育成的紫甘薯品種主要有“濟薯18”和“濟紫薯1號”,都是通過常規雜交手段育成。“濟薯18”母本為“徐薯18”,父本為38個常規品種,經集團放任授粉的實生種子後代選育而成;“濟紫薯1號”的母本為日本品種“綾紫”,父本為“濟薯18”等15個品种經集團放任授粉的實生種子後代選育而成。“而且,每個審定品種在參加省級和國家級區域試驗前,都按照參試規定在有資質的單位預先進行了非轉基因檢測。”王慶美説。

  該品種以“大西洋”為母本,“99-6-36”為父本雜交組合,後代經河北省馬鈴薯區域試驗和生産試驗選育而成。

  ——張家口市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所長馬恢

  畝産7噸的馬鈴薯?

  日前,本報報道了一篇題為《“冀張薯12”馬鈴薯畝産超7000公斤的高産品種》的文章,有微網志粉絲@大蘿蔔不大提出了“畝産7000公斤的‘冀張薯12’是否為轉基因品種?”的質疑。

  針對網友的疑問,記者採訪了“冀張薯12”馬鈴薯的品種育成人、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所長馬恢。馬恢介紹,該品種是以“大西洋”為母本,“99-6-36”為父本雜交組合,後代經實生苗選育、選種圃、鑒定圃、品種預備試驗、品種比較試驗、河北省馬鈴薯區域試驗和生産試驗選育而成。

  去年,甘肅省臨洮縣辛店鎮的測産結果顯示,“冀張薯12”創下了平均畝産7606.4公斤的臨洮縣馬鈴薯畝産最高産紀錄。其中,二兩以上的大薯7203.6公斤,二兩及二兩以下小薯402.8公斤,大薯率達94.7%。最高産量為8472.1公斤,最低産量為6109.1公斤。平均畝産較當地主栽品種“興佳2號”畝産3864.1公斤增産3742.3公斤,增産96.8%。

  大家都知道,畝産過5000公斤的馬鈴薯即為難能可貴的高産品種,那麼,普普通通的雜交品種“冀張薯12”為何能創下如此之高的紀錄呢?馬恢告訴記者,該品種最突出的性狀就是抗旱、抗晚疫病,因此,大薯率特別高,3斤多的大薯很常見。“當然,跟栽培條件、技術等也有很大關係。”馬恢説。

  甜玉米和彩色糯玉米等鮮食玉米品種的選育主要是利用玉米自身的基因變異,採用的是雜交等常規育種技術。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

  甜糯玉米?

  “鮮食玉米跟轉基因技術沒有任何關係。”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告訴記者,“轉基因就像‘外科手術’,需要轉入外源基因,甜玉米的甜味和糯玉米的色彩都是通過雜交手段選育出來的。”

  選育出10多個彩糯玉米審定品種的登海西玉種業玉米所所長張學信證實了這一點。他告訴記者,正常情況下玉米胚乳中的葡萄糖會轉化成澱粉,澱粉本身並沒有甜味,甜玉米之所以吃起來甜,是因為第四條染色體上控制澱粉合成的基因發生了變異,葡萄糖不能轉化成澱粉,玉米籽粒中積累了大量的葡萄糖。超甜玉米,也就是我們常説的水果玉米,是第三條染色體上的基因發生突變,使玉米籽粒中蔗糖含量達15%~20%,總的含糖量達27%~40%,因此吃起來更甜。

  至於糯玉米為什麼會五顏六色,張學信解釋説,類胡蘿蔔素和花青素的多少決定了玉米顏色,如果控制類胡蘿蔔素和花青素合成的基因發生變異,玉米就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育种家通過不同顏色間的雜交,生産出了彩色糯玉米。

  近年來,分子育種技術已經被引進到鮮食玉米育種過程中。“這裡應用的分子育種技術主要是分子標記輔助技術,目的是為了加快育種進程。”趙久然解釋,“分子標記,標記的是玉米的內源基因,並沒有對基因進行人為改變。”

  通過常規育種和分子標記育種相結合的方法,利用抗病抗逆鑒定技術、分子標記技術選育優質、抗病育種材料。

  ——山東省青島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長黃婷婷

  小番茄?

  如今,小個頭兒番茄亦是蔬菜亦是果,吊足了消費者的胃口。不過,“風光”背後也不乏小番茄是轉基因産品的傳言。“其實,個頭小是天生的基因差異,不是轉基因的結果。”山東省青島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長黃婷婷告訴記者,“小番茄是自古就用的番茄品種,起初因為個頭小、産量低,沒有大面積種植。”

  “我們團隊花費了10多年的時間,通過採集上千個品種的優質基因,培育成功了高番茄紅素、耐儲運的一系列番茄品種。”隨時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培育外形吸引人、口感好、營養價值高的果蔬新品種成了黃婷婷等育种家極為熱衷的課題。“‘喀秋莎’就是我們培育的高番茄紅素品種,其番茄紅素含量高達每100克16.5毫克。”

  黃婷婷介紹,更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多數番茄易感的根結線蟲病、枯萎病、葉霉病等,“喀秋莎”都可謂百病不侵。

  那麼,如此優秀的品種是否採用了轉基因技術?“為了讓‘喀秋莎’聚合多種優良基因,我們想到了中外聯姻的方法。”黃婷婷用盡可能通俗的比喻來解釋質疑,“雜交、回交、自交……一遍遍嘗試,最終通過常規育種和分子標記育種相結合的方法,利用抗病抗逆鑒定技術、分子標記技術選育優質、抗病育種材料,培育出了耐儲運基因顯現,根結線蟲病、枯萎病、葉霉病等多病不侵的‘超級番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