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莫讓托市糧庫成“碩鼠”滋生地

  • 發佈時間:2016-01-18 00:31:01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張興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以稻殼冒充小麥,大玩“乾坤挪移”手法盜賣國家政策性托市糧——發生在河南光山縣的這起糧庫“碩鼠”案,是本報記者在一次調研採訪中偶然發現的線索。然而,如果將此事件放在國內政策性收購糧食庫存已達歷史新高的背景下來看,又極具樣本意義。如何避免讓短期內難以緩解的國糧高庫存成為“碩鼠”滋生地,有關方面務必要舉一反三,以此為鑒。

  從光山縣寨河糧庫的具體案情分析,“碩鼠”之所以能夠屢屢得逞,表面看是其在利益誘惑之下鋌而走險,或者偽造票據,或者移花接木。但毫無疑問,在長達數年的時間內監守自盜竟然未被發現,這背後也暴露出部門監管流於形式,制度防線漏洞百齣、隱患重重。

  根據國務院此前專門頒發的《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數量真實、品質良好和儲存安全”是對中央儲備糧管理的基本要求。為了落實這一點,條例同時設計了承儲企業資格準入、糧食入庫出庫程式與安全監督檢查等一系列的制度保證。具體而言,無論是地方糧食行政管理部門還是中儲糧公司分支機構,都應對下轄庫存糧食的存儲安全負有監管責任。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至少在寨河糧庫案件上,這些都虛化成了“稻草人”。

  如果只看到這點,吸取前車之鑒的教訓,加大對違法犯罪者的打擊力度,同時補齊制度短板就好了。然而事情或許並非如此簡單。

  眾所週知,為保護農民種糧收益,多年來國內糧食政策性收購價格穩步提高。就小麥而言,從2006年啟動托市收購以來,價格從當時的0.68元/斤漲至現在的 1.18元/斤,幾乎翻了一番。另外兩大主糧品種稻穀和玉米,價格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相關政策為糧食總産連增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價格持續單邊上揚也形成了“堰塞湖效應”,其中之一便是政策性收儲一家獨大,國有庫存越積越多。

  寨河公司之所以這麼明目張膽,“一方面委託庫點‘滾雪球’般越來越多,中儲糧公司難以實現有效監管;另一方面受價格制約,庫存糧食難以順價銷售,擱置太久也容易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正如一位受訪者所言,歷史性的高庫存正成為國糧監管之困所無法忽視的大背景。

  重新回到上述案例:數據顯示,作為中儲糧河南分公司最大的直屬庫之一,潢川直屬庫所轄範圍包括潢川、光山等5個縣,僅委託庫點就達139個,佔據了其托市糧收購、儲存的大多數,堪稱布點多、戰線長。而根據各方反饋的資訊,類似“小馬拉大車”局面也是各大糧食主産區在政策收購、倉儲監管方面的縮影。

  綜上可見,寨河糧庫“碩鼠”案再次敲響了糧庫安全的警鐘。要避免類似事件重演,短期需要有關方面認真搜尋漏洞,補齊短板,踏踏實實不折不扣把安全監管的“籬笆墻”扎牢;長遠則要讓糧價從只漲不跌的托市模式轉為“價補分離”模式,既保護農民利益又真正回歸市場,從而打破政策性收儲的“堰塞湖效應”,逐步釋放高庫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