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Uber全球CEO卡拉尼克:不靠補貼也能打敗對手

  • 發佈時間:2016-01-16 11:27:00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很少有一種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能在短短5年內就紅遍全球,並同時遭到來自各國既得利益群體的抵制。它,就是打車軟體。在手機上按一個鍵,幾分鐘後,自己叫的車就來了。幾年前還無法想像的便捷模式,如今已成為人們出行的重要途徑。這一模式的開創者Uber(優步)公司創始人、全球CEO特拉維斯·卡拉尼克15日在北京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將其稱為“按需經濟”。在他看來,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是伴隨爭議的。他堅信打車軟體的未來是光明的,因為它“有魔力”:能增加就業崗位,減少交通擁堵,為人們節約更多時間……雖然在中國遭遇強勁的競爭者,但卡拉尼克認為,靠技術而不是補貼,能打敗對手。

  中國優步CEO還沒找到,希望他能啟發整個團隊

  環球時報:Uber在中國的發展和盈利情況如何?目前面臨哪些挑戰?

  卡拉尼克:我們2014年進入中國,2015年年初我們在中國的份額只有1%—2%,當年夏天就增長到35%。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優步是一個單獨設立的公司實體。我們在全球300多個城市有業務,有段時間成都是我們全球業務量的第一,後來是廣州第一、北京第一。全球很多大城市如倫敦、紐約、洛杉磯都曾成為第一,相互交錯,動態變化,這對於Uber內部來説是很有意思的競爭,每個城市都想成為第一。在我們的盈利模式中,打車費的80%給司機,20%給Uber。但在中國,我們在任何一個城市都還沒有獲利,因為中國的競爭激烈。我們在全球其他市場利潤非常豐厚,這些錢可以投資于中國市場。我們也會不斷進行融資,2015年我們從中國投資者手中融到了近20億美元。

  我們目前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處於第二位,是後來者,有很多挑戰。我們到中國來,不僅帶來技術,更重要的是做好本地化,我們在中國的團隊、管理層都是中國人。但我現在對中國CEO的位置有點放不開,因為這裡就是戰場。如果我們快進到未來,要在中國取得成功,其中一環是要讓中國人當中國優步的CEO。但我把這個標準設得非常高,要找到不僅能啟發我,還能啟發團隊的那個人。在找到這個人之前,目前由我擔當中國優步CEO的角色。

  環球時報:在中國,Uber遭遇了在全球其他市場沒有遇到的強勁競爭對手,他們有強大的資本可以燒錢補貼。您認為補貼是長久之計嗎?Uber在中國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卡拉尼克:人們都非常喜歡補貼。中國企業家是補貼方面最好的創新者,當我第一次來中國時感到非常有壓力:補貼戰要打響了。在中國市場競爭,補貼是取勝的一部分,我必須迎頭趕上。如果沒有補貼,用戶可能會離開,我每天都在擔心。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最終你不可能永遠提供補貼,除非你的每一塊錢都花得非常明智。你必須創建一種平衡的文化,權衡投資者給你多少錢來服務於這個市場。如果每週花8000萬美元來補貼,這不可能持續。

  在“網際網路+交通”的概念中,效率是重中之重。這個效率不僅是指更有效率地花錢,還體現在産品和服務上。比如Uber最近推出的拼車服務就是高效的體現。當你打開車門時,發現裏面已經坐了一名乘客,和你去同一個方向。這樣消費者付的錢少了,每個司機掙的多了。當每一輛車可以服務30個人,而不是需要30個人坐30輛車的時候,交通就會變得順暢。我沒有見過沒有交通擁堵的北京,我真是期待這一天的到來。如果司機、消費者、整個社會都受益,我們就可以打敗競爭對手,而這樣的創新是很難拷貝的,拼車服務的背後需要很多數學上的概念設計,需要下很大工夫。有些創新是肉眼可見,容易複製的;有些是不可見,很難拷貝的。在市場行銷、工程、産品等方面,我們會在很多大家看不見的地方去進行創新。

  老規則都曾是新規則,也曾有爭議

  環球時報:Uber在很多國家都遭遇相關利益集團的反對,打車軟體在一些國家包括中國還處於政策不太明朗的灰色地帶。您對此如何看待?

  卡拉尼克:任何一個老的規則過去都曾經是新的規則,也曾是富有爭議性的,任何一個規則都有可能從新規則變成老規則,再被新規則取代。在創新的同時要接近現有規則,需要在中間找到一個地帶。作為一個工程師出身的人,我很難想像自己現在居然變成交通法的專家,也許我對這方面的了解超過全世界任何一個人。Uber在全球60多個國家都有業務,當我們到中國時,發現中國城市特別容易接受Uber帶來的創新,這一點超過全球任何一個城市。每到一個城市,我都會和市長説,我們會給城市帶來幾萬個就業崗位,減少交通擁堵、污染、酒後駕駛行為等。市長聽到之後都很支援。我非常感激的是,在中國,不管是地方政府,還是中央政府,對滴滴和Uber的態度是一視同仁的。如果這個趨勢未來繼續下去的話,Uber或滴滴帶來的進步都會促進城市的進步。當然,我希望政府未來能拿出清晰的指南,將創新與穩定和諧統一起來。

  環球時報:有人認為Uber是共用經濟在交通領域運用的鼻祖,您對共用經濟的理解是什麼?

  卡拉尼克:共用經濟肯定在經濟生活的很多地方存在,但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因為很多小商人參與共用經濟超過幾百年時間,比如一個修管道的人帶著自己的卡車、工具到你家來修理,你共用了他的卡車、工具,或者保潔阿姨用自己的掃帚來你家掃地,這算共用經濟嗎?我最想用的詞是按需經濟(on demand)。只要按一個鍵服務就來了,比如,司機按一個鍵開始工作,再按一個鍵就停止工作。再比如,按一個鍵,5分鐘後就來了一輛賣冰激淩的車,讓你覺得回到了兒童時代。Uber曾用這種方式一天內賣出了上千萬個冰激淩,這就是我想表達的按需經濟的概念。

  創業者要有冠軍思維

  環球時報:據説Uber正在研發無人駕駛汽車,它什麼時候能替代打車軟體成為公司下一個主流方向?

  卡拉尼克:我們希望擁抱未來,而不是去抵制技術。以前我們有馬車,後來發明瞭汽車。無人駕駛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意味著幾年之後,汽車裏沒有司機了。現在每年都有數百萬人死於車禍,人們把鉅額資金耗費在汽車能源上……未來,無人駕駛新能源車將逐漸減少污染,減少死傷的概率。車上路後會對道路旁邊的景物建立3D地圖,並知道如何行駛、導航。我們有幾百人的技術團隊在開發無人駕駛技術。谷歌、特斯拉、蘋果和其他汽車製造商也在試圖進入這一領域,但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能真正應用。有人説5年、10年,也有人説15年,我認為可能是這中間的某一個點。

  環球時報:您認為極客如何才能變成一名創業者、企業家?

  卡拉尼克:我本來就是一個對電腦和網路技術有狂熱興趣並投入大量時間鑽研的極客。我的爸爸是工程師,很早就教我怎麼學數學,我11歲就開始編程,參加奧數競賽。從極客到創業家之間的路徑是怎樣的?首先,你得找到一個可以打破的東西作為奮鬥目標。幾年前,我和朋友在巴黎因為下雪打不到車,朋友説,真想點一個鍵就來一輛車。後來我們説,為什麼不做這個東西呢?於是我們就走上了Uber的旅程。很多人都想解決打車難的問題,但如果這個問題太容易解決,就不值錢了。作為一個創業者、企業家,恰恰應該對難的問題感到喜歡、激動,有好奇心,並開始建立解決方案。下一步,要能夠創造魔力。在Uber,我們把魔力分解成四個重要環節:第一,你有沒有把時間歸還於人們。第二,你有沒有把平靜感帶給人們。第三,你有沒有把喜悅感帶給人們。第四,你有沒有給他們更多錢。如果同時四步都做到的話,你創造的東西就是真正有魔力的,才能轉化為未來可能實現的東西。最後,要有冠軍思維,要有當冠軍的堅定信念。當出現逆境的時候,你能夠重新站起來,這樣是不可能失敗的。正因如此,在Uber,我從極客轉變成了創業者、企業家。

  過去十年我在北京發現,這裡的創業者不斷增加,我相信未來5年,會有更多的創新、創業者在中國出現,數量會超過矽谷。當超越發生時,意味著這些中國公司都會變成全球化企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