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長虹不服騙補貼4.4億之説:擬提請相關部門重審

  • 發佈時間:2016-01-13 11:1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楊店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位業內知情人透露,這些企業不認賬,或與政府的核算制度存在缺陷有關。在這次被通知退款的過程中,企業只是被告知審核不合格,至於為何不合格則沒有説明,核算用了什麼方法,如何進行也不曉知

  近日,四川長虹(600839,股吧)集團(以下簡稱 四川長虹 )被四川綿陽財政局要求退還家電節能政府補貼款約4.4億元,業內猜測,長虹被要求退回補貼款,有可能涉嫌“騙補”。四川長虹表示不服,擬提請相關部門重審。

  被要求退還4.4億

  2012年5月,國家財政部、發改委、工信部聯合下發了《關於印發節能産品惠民工程高效節能平板電視推廣實施細則的通知》,對在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期間符合條件的高能效平板電視實施財政補貼。補貼對象為終端消費者,企業在銷售時將補貼資金先墊付給消費者,然後按照相應規定向財政部門申請領取墊付款。這項旨在擴大內需、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政策,一度刺激了家電行業的銷售熱潮。

  然而,2015年12月28日,四川長虹收到綿陽市財政局通知:根據四川省財政廳《關於下達清算節能家電産品推廣補貼資金的通知》,向四川長虹撥付節能家電産品(熱泵熱水器)推廣補貼清算資金8萬元;收回四川長虹節能家電産品(平板電視)推廣補貼清算資金4.3956億元。

  據統計,截至目前,四川長虹已累計收到節能惠民工程補貼資金21.4376億元,尚有9430.5萬元未收到。根據上述通知,補貼資金清算後,四川長虹需退回已經收到的補貼資金4.3956億元,同時公司賬面應收補貼資金9430.5萬元也就此取消。

  長虹並不是此類事件的唯一主角,此外還有康佳、TCL、創維近日也紛紛被要求退回部分家電節能補貼。初步統計,這幾家企業被要求退還的補貼款項總金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

  “騙補”招數層出

  雖然被猜測涉嫌“騙補”,但對於本次要求包括四川長虹在內的幾大家電企業退還部分補貼款的原因,相關部門尚未給出官方説明。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之所以要求企業退回補貼,很可能是政府部門在清算審核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説,相關部門在抽查、回訪的過程中發現産品效能不合格、以次充優等;再比如説,企業申報數據與相關部門的審計數據對不上號,這與當時一些企業申請的補貼程式不規範有關。其中有的屬於申報失誤,也有的不排除是惡意“騙補”。

  具體到申報失誤,比如像彩電這類産品,涉及到需要二次到府安裝的問題。企業在銷售流程中就申報了補貼,但是,有的用戶在購機後沒及時申請安裝,這就可能導致政府相關部門在回訪抽查時發現數據真空,從而出現申報和回訪數據之間産生差異。

  那麼,惡意“騙補”,又是如何進行的呢?

  業內人士介紹,以家電下鄉政策為例,一般情況下,銷售的每一台電器都會有一張家電下鄉補貼卡,而每張卡對應一個身份,企業上報國家後可以拿到相應的補貼款。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説,補貼卡,就是錢。

  經銷商和企業正是發現了這其中的門道,在利益驅使下,廠家開始多印卡片作為給經銷商的獎勵,甚至出現一台産品對應4到5張卡片。

  業內人士透露,還有一種常見的違規操作模式便是“你補貼,我漲價”。比如,在沒有中標補貼名錄時,一台機器賣400元,中標後漲價到500元,按照國家規定補貼15%後的售價為425元,這樣一來,每台機器價格實際上不降反升,比原本還多賺25元。

  針對行業“騙補”亂象,一位不願具名的家電行業業內人士認為,根源在於政策“被鑽了空子”,家電補貼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本身是為了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普惠消費者。但在制定到執行落實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偏差甚至扭曲,比如缺乏有效監管等,任何企業和經銷商一旦發現政策實施過程中有空子可以鑽,企業都會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如何界定“騙補”存爭議

  雖然此次四川長虹被要求退還補貼的原因並沒有官方説明,但是四川長虹顯然已經陷入了“騙補”的輿論漩渦。

  不過四川長虹對於“騙補”之説給予了明確否認。

  長虹方面表示,一方面,外界關於其長虹産品能效不合格的説法是錯誤的,並進一步表示公司的補貼完全按照節能惠民政策實施,其生産的高效節能平板電視産品也符合推廣目錄要求。

  另一方面,長虹方面認為公司申報數量與相關政府部門的核查數量存在偏差的可能性也不大。長虹方面表示公司都是按銷售數量向銷售企業墊付財政補貼款,整個過程中,銷售發票、顧客確認函和身份證複印件等“證據”齊全,且符合操作規範。

  法治週末記者注意到,去年12月29日,長虹首次發佈公告稱被要求退補時,就已經對返還補貼明確表達了異議,並擬提請政府重新核查。

  而同樣被要求退補的創維和TCL,對於政府收回補貼的做法,也存有異議。TCL更是態度強硬,表示公司暫不會退還相關款項,也暫不進行相關賬務處理,正與相關部門進行積極溝通並積極催收應收款項。

  那麼,面對外界大量關於企業申報數據與政府核算數據相矛盾的質疑,這些企業為何如此有底氣地説“不”呢?

  一位業內知情人透露,這些企業不認賬,或與政府的核算制度存在缺陷有關。在這次被通知退款的過程中,企業只是被告知審核不合格,至於為何不合格則沒有説明,核算用了什麼方法,如何進行也不曉知。

  據了解,政府部門的審核,其獲取的數據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從財政部門獲得的原節能惠民工程資訊登記系統的數據;另一個則是委託會計事務所審查賬目和委託電話調查、入戶調查得來的統計結果。

  該知情人表示,客觀來説,無論財政部門的登記數據,還是第三方統計結果,都有可能存在誤差或以偏概全,審查的結果也可能並不準確,站不住腳。這或許正是讓那些被要求退還補貼的企業不服的地方。

  對這種審核制度表示質疑的,還有中國電子視像協會。中國電子視像協會1月5日在針對企業“騙補”之説的澄清中提到:首先,所有的補貼款都是由生産企業先墊付給經銷商和消費者的,而且在政策實施過程中企業為此配備了大量的人力和物資,承擔了巨大的推廣費用及墊付資金産生的利息。第二,節能惠民不僅涉及到生産企業、還涉及大量經銷商和四五千萬名的消費者等環節,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針對所有環節和如此巨大的消費群體,進行抽樣核查的數據不可能沒有誤差,誤差在核查各環節都可能産生,由於存在誤差就説企業騙補是不成立的。同時,也不應把各環節出現的偏差和問題都由生産企業承擔。

  法治週末記者發現,截至目前,該事件雖然議論未平,但並無進一步進展。而如果政府同意重新審核,則需要至少等待兩三個月才能出新結果,並將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精力。

  因此,有分析稱,事件的最終結果,很可能是長虹等被要求退補的企業,與政府有關部門進行重新協商,在退補金額上作出調整,雙方或許將各讓一步。(來源:法治週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