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技活水“解渴”京津冀農業供給側改革

  • 發佈時間:2016-01-16 07:33:5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蘆曉春

  當下,京津冀的農業正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與難題,三地農業的協同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如何讓千萬市民不必擔憂餐桌上的“菜籃子”?怎樣才能儘快把農民對提高生産效益的熱切期盼變為現實?資源約束不斷趨緊倒逼下的農業出路在哪?筆者認為,利用北京農業科技實力優勢,引入科技活水“解渴”京津冀農業供給側改革,是推進區域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有力抓手。

  目前來看,京津冀農業還沒有達到理想的“有效供給”。具體來説,在數量上,京津兩大直轄市依靠本地區的農業生産難以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在品種上,三省市的農民都存在著對高産、優質、高抗品種的強烈需求,而多元化、多層次的消費者市場也不斷促使農業提供品種更豐富的農産品。在品質上,對食品安全的擔憂致使越來越多的市民保持著對農産品品質和健康的關注與需求。此外,區域內一些地方還存在著化肥農藥使用過量、農業耗水嚴重以及土壤退化、水體污染等農業生態和環境問題,也給“三地”的資源環境帶來很大壓力,引發公眾不滿情緒。

  因此,有效供給不足導致的農業結構性失衡是京津冀農業一系列問題的根源,要順利推進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就必須從加強三地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手。然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系統性、整體性的工程,量大而複雜。同時,京津冀區域內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一,資源稟賦也有所不同,導致“三地”的農業發展類型和模式互相存在差異。對此,推動京津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不能一哄而上,也不能一概而論,需要結合三省市實際,找到改革的有力抓手。

  早在2013年,北京的農業科技貢獻率就達到了69%,在區域內處於絕對優勢。通過近幾年北京農業科技的創新與實踐,首都農業在促進京津冀農業新品種推廣與應用、提升農産品品質安全、開展農業生態環境治理以及推動休閒農業提檔升級等方面發揮了較好作用,這有力地證明了北京的科技是推動京津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力抓手,是推進區域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一把“利器”。

  通過科技創新,北京研製出一批高産、優質的農業新品種並在區域內推廣應用,滿足農民對增産又增效的渴望。北京號稱“種業之都”,近年來北京不斷研製、培育出新品種,並通過建立示範展示基地的方式,在京津冀範圍內推廣種植。如選育適宜京津冀麥區種植、增産優勢強的雜交小麥新品種,在三省市推廣雜交小麥15萬畝。選育的“京科968”“京科糯2000”“京科甜533”等多個玉米品種,憑藉優質、抗逆、高産、風味佳等優勢,近三年來在京津冀地區總計推廣500多萬畝。

  通過科技示範,北京為提升區域農産品品質安全提供技術和標準,滿足市民對綠色”菜籃子”的需求。2013年,北京市啟動了蔬菜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基地建設,在全市大力推廣蔬菜綠控技術,為京津冀蔬菜實現綠色生産示範了標準和技術。去年,三省市已達成協定,5年內將協同建設“蔬菜病蟲全程綠色防控示範基地”400個,核心面積超過10萬畝,輻射帶動面積100萬畝以上。今年,北京市還啟動實施項目,探索建立京津冀三地協同的第三方監管體系和互聯互通互檢的聯動機制,確保首都菜籃子安全供給。

  通過科技支撐,北京積極推進區域農業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改善,滿足公眾對“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的期待。近年來,北京市借助物聯網、智慧灌溉系統、雨水收集、水肥一體化等大批綜合化的高效農業節水技術和設備,為區域農業探索出了一條依靠科技實現節水的路子。北京還積極推廣生物農藥、低毒農藥和高效、低量、精準藥械産品,帶動了區域農業用藥減量。去年,三省市啟動京津冀農藥管理聯防聯控協同發展機制,力促區域農藥減量。此外,北京市開展實施了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積極落實區域秸稈禁燒要求,同時還建設了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修復示範區,並研究了若干個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與品質提升技術産品。

  通過科技注入,北京助推區域休閒農業的提檔升級,滿足消費者對“看見山水、記住鄉愁”的願望。近年來,通過與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結合,北京的休閒農業引領了京津冀休閒農業的發展。如今,北京有越來越多的休閒園區將物聯網技術與園區的農業生産、觀光采摘和農事活動等相結合,將移動APP、二維碼等技術植入各環節,使生産可視化、支付網路化、服務標準化。而首屆北京農園節就借助微站和微信兩大移動互聯網平臺,讓京津冀三地的休閒農業插上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翅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