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重視地下滲漏 保障建築安全

  • 發佈時間:2016-01-14 07:3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賴明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人口密度越來越大,以地下工程滲漏為典型代表的建築工程品質問題突出,並有愈演愈烈之勢,對百姓的生命財産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應引起各方高度重視。

  建築地下滲漏問題突出

  建築安全是重大民生問題。建築地下滲漏,與屋面、衛生間等部位滲漏在危害上有著本質區別,其並非僅僅是影響居住舒適度,更反映出建築地下結構存在品質安全問題,即“先天缺陷”。若這種“先天缺陷”沒有得以有效解決,地下有害介質就會借助於水的滲入,侵蝕地下結構,引發鋼筋銹脹,從而破壞混凝土結構,對結構工程産生“後天傷害”,並最終成為建築安全軟肋。如此,既縮短了建築的壽命,又加大了房屋的危險性,為社會安全埋下隱患。

  目前,我國建築總量沒有準確統計,據“六普”數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住建部數據以及一些專家學者估算,我國建築總量在712億至778億平方米之間(包括城鎮、農村住房和公共建築,以及城鎮在建建築和小産權房,不含城鄉生産性用房),每年新增約20億平方米。在如此巨量的建築中,暴露出的地下滲漏問題也與日俱增,“三高”問題越發凸顯:防水材料生産和施工技術水準高,建築地下防水驗收合格率高,建築地下的滲漏率高。特別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城市大力開發地鐵、停車場、商城、隧道等地下空間,加速了地下泥沙的流失和地下空間的滲漏,導致地面塌陷、建築坍塌現象頻頻發生。據中國建築防水協會發佈的《2013年全國建築滲漏狀況調查項目報告》顯示,我國28個城市的滲漏率達到了57.51%,重慶、無錫等個別城市的地下建築滲漏率甚至達到100%;而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地下建築滲漏率一般都在8%至10%,美國是8%左右,日本是10%左右,德國的滲漏率甚至小于5%。

  地表水回收利用率不高

  造成建築地下滲漏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方面是城市地表水的回收利用率不高,地面大量硬化,大多數地表水及生活用水直接進入排水管網,這些地下管網又都是隱蔽工程,滲漏率很高。目前,我國的地下管網總長度超過了15萬公里,一些城市供水的管網滲漏率最高達到30%。大量的滲漏水通過地下管網的滲漏,將大量泥沙帶走,形成隱患,對地面上層建築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另一方面,防水是建築業最底層、最末端的一環,處在被忽視、漠視的邊緣。《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明確要求:建築地下防水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結構主體防水,二是細部構造防水。在實際防水工程中,結構防水“悄然隱身”,附著在結構外面的其他防水層卻“喧賓奪主”,成了建築地下防水的主體部分。然而大量應用於地下工程防水的“防水層”,其材料壽命最多不過20年,在工程應用中的實際壽命則更短。目前,建築地下防水工程保修期僅5年,與建築結構壽命不匹配的矛盾十分突出。與此同時,更為突出的問題在於現有體系下,業內將蜂窩、麻面、裂縫、滲漏等均視為建築通病,交由下一道工序去解決,而諸如“狗洞”等結構品質問題,在現有的驗收制度中,又缺乏發現的力度。隨著時間流逝,在地下滲漏水的長期浸泡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下,建築品質通病逐步演變成結構品質問題,而結構品質問題將為未來的建築埋下重大的安全隱患。

  應防患于未然

  地下滲漏是建築工程問題,更是重大的社會問題。因此,不僅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和相關企業的努力,還需要借助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充分發揮廣大媒體的社會監督作用和影響力。當前的地下結構品質,關係的是未來建築安全。萬丈高樓始於壘土,應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而不能姑息“鴕鳥政策”,藏患于未來。只有從意識和行動上重視地下防水工程,才能真正有效解決建築地下滲漏問題。具體來説,有以下五點:

  一是高度重視滲漏等工程品質問題。保證工程品質,就是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財産安全,同時也是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如果建築品質好,建築壽命達到100年,每年就只有5億平方米的新建量;如果建築壽命是50年,每年就要建造10億平方米;如果建築壽命是20~30年,每年就要建造15~25億平方米,不僅浪費資源、破壞環境,還將使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品質大打折扣。

  二是加強立法,嚴格執法。現有的産品品質法只涉及建築的材料、配件等方面,不適用於建築工程,而與建築工程品質相關的法規僅有《建築法》下面的一個條例,仔細分析還能看出這個條例還存在一些問題,如違法受到的處罰非常輕,而守法卻要付出更高的代價,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三是加強監管。應著力提升建築地下防水工程監管能力,嘗試建立全流程監管和第三方監管機制,進一步提高監管部門的工作能力和責任心,同時對監管者也要進行監管,防止虎頭蛇尾,而使監管成效打折扣。

  四是加強技術進步,通過技術進步來改善工程品質。應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推動建築産業化發展,香港曾對259棟建築抽樣檢查發現,凡是用産業化方式施工的建築,其工程壽命提高了143%。此外,標準是反映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手段,建築領域裏一些好技術應及時從企標上升為行標、國標;檢驗檢測方法也要進一步改善,並加強市場環境建設,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對建築工人的技能培訓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

  五是加強宣傳和教育。構建政府、企業、媒體與公眾相結合的宣傳機制,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使建築地下滲漏問題逐步得到各個層面的廣泛關注,讓全社會都來關注和監督工程品質。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