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技園如何點燃創客夢想

  • 發佈時間:2016-01-13 04:29:53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簡稱浙大科技園)在2000年申請成為我國首批15個大學科技園試點園區之一。15年來,浙大科技園累計註冊創辦的大學生企業(不包括學生創業團隊)已超過450家,其中有60%以上為浙大學生創業團隊。説到大學生創業,必然要來探究一下浙大科技園的秘密。因為在這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站上科技園的起跑線,以創業者的身份奔跑在“天堂矽谷”的版圖上。

  本報記者 李丹

  已經記不清是第幾次走進浙大科技園了。每每來到園區,記者都要仔細辨別一番方向與樓號,卻終究搞不清採訪對象在哪棟樓裏,因為這裡的創業團隊實在太多。數據統計顯示,浙大科技園杭州主園區累計入園創辦企業已有1200多家,其中科技孵化企業900多家,園區就業人數累計超過2萬人。

  和這張成績單同樣有意思的,是園區樓內的設計:圓形的玻璃屋頂,讓每個房間一開門就能享受最耀眼的陽光。這種用心,正印證著浙大科技園管委會主任葛朝陽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

  這樣的表述充滿著象牙塔的氣息。被創業者們稱為大家長的葛朝陽説,浙大科技園比學校更懂社會,比社會更懂學校,對於浙大學生而言,這是一所集合大食堂、輔導員、創業導師的創業大學堂。

  接下來的時間,就讓我們來聽這位大家長講講浙大科技園和浙大正在發生的故事。

  創業課堂

  ——創客素質的“訓練師”

  “創新與創業”一直是浙大科技園發展的核心。我們的職責不是做企業的房東,而是主動去適應發展的要求來支援創新創業,讓大學生有準備地創業、理智創業。

  不安分求學的大學生創業者,常被人説成是不務正業。浙大科技園最早的一批大學生創業者,有“個推”的方毅、“快的打車”的陳偉星,他們都曾被認為是同學中的異類。但這些曾在校園裏被封為“風雲人物”的孩子,在創業過程中大都比較低調,鎂光燈下的他們時常是一副努力做事的樣子。

  從創意到創客再到創業者,是一種修行:我們和研究生部成立創業素質拓展班,所有的課程不止學理論,還請專業人士來講稅務、企業管理、行銷等知識;成立未來企業傢俱樂部,每週請創業導師來給園區講課、對碰觀點;和浙大校團委一起搞蒲公英大賽。我們科技園和浙大達成共識:要把創業的過程前移,培育創客素質。

  “我們的家庭維修平臺已經在全國12個城市有了布點,現在日均有100多個訂單。”若不是聽到杭州蜂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林子翔的介紹,很難想像一個普通生活類服務平臺已經擁有這樣的成績。

  他們的平臺叫“e修鴿”,是一個專做家電、水電、家電保養等維修服務的O2O服務平臺。這樣的平臺在技術上似乎很容易被模倣,但林子翔和他的團隊很聰明,他們設置了一套嚴格的準入機制,將自己綁定在美團等大流量平臺上,很快有了不錯的成績。

  2011年12月創辦杭州赤霄科技有限公司的王暾,都快成浙大科技園的企業代言人了。他們做的視覺檢測系統,可以精確掃描出産品出廠前各個細節有無壞點,因為背靠浙大專業的博士團隊,三年時間産值從零漲到千萬元以上。但你或許並不知道,三年前的王暾中斷了國外讀博機會回國創業,然後天天泡在工廠研發生産設備,面對媒體時更是手足無措。

  浙大科技園創辦15年來,我們最大的欣慰便是看著這些抓住科技向前走的學生,真正成為了一名創業者,學以致用。如果説斯坦福大學是矽谷的孵化器,矽谷的建立與發展,便是斯坦福大學科研與“實業”結合的典範;同樣,浙大科技園孵化出的科技企業,也是以浙江大學科研與産業相結合的産物。

  e-WORKS實驗室

  ——創業班車的“加油站”

  在“網際網路+”創業浪潮下,眾創空間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加速器。有核心的技術,再加上商業模式、與市場的接軌、行銷策劃能力的持續培養,才能讓大學生創業者在細分市場裏站穩腳跟,甚至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去年9月,浙大學生研發的“空氣洗手”裝置擊敗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康橋大學、香港大學等14所全球著名高校參賽團隊,以最高分奪得第二屆“全球重大挑戰峰會”學生日競賽金獎。

  這個項目,曾入住浙大e-WORKS創業實驗室,現在以“杭州沐羽科技有限公司”的名義住進了浙大科技園杭州主園區B棟。B棟,是浙大科技園專門留給在校大學生創業者的,它的前一站是2014年12月成立的浙大e-WORKS創業實驗室:500萬種子基金、免費孵化場地、1對1企業家導師指導。

  在我看來,浙大e-WORKS創業實驗室是一塊大學生實現創業夢想的創業苗圃,創業一開始就是一個苗頭,實驗室就是給好的創業苗頭加油、加水,使這趟創業車越開越好,越開越順。

  令人高興的是,“空氣洗手”這趟創業車就開得不錯。一群90後大學生,一開始只是為了參與一次競賽,不經意卻解決了一道集約發展中的難題,依靠使用者自身重力驅動水龍頭獲得高速氣流並噴出霧狀水滴,在保證相同洗凈程度的前提下,用空氣洗手設備洗手能夠節約90%的用水量。現在,這個團隊持有“空氣洗手”裝置的4個專利,下一步就是量産他們的産品,在節約能源和城市建設過程中發揮所長。

  在浙大e-WORKS創業實驗室這個“創業苗圃”裏,大學生不需要考慮租房、資金等後顧之憂,還有社會知名企業家導師和園區內的創業輔導員進行指導,他們可以在這個苗圃裏安心創業,茁壯成長。等到長大了,再移到廣闊的“大田”——浙大科技園孵化器,開創另一番天地,即使失敗了,還可以重新再來,這樣就可以使大學生創業成本降得更低。

  你可以到浙大各個校區轉轉,熱鬧的禮堂里正在頒發創業比賽的獎項,另一場創業比賽的橫幅已在路邊拉起,創業創新的種子我們要埋得早一些。我們創業競技更多的意義是在校園營造濃厚的創業氛圍,培育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並非直接促成創賽項目的商業化。

  記得杭州沐羽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啟章曾説,他們在選擇團隊成員的時候,會嘗試用數學模型計算出目標人物的綜合得分。這是多麼機智的創新。對於大學生創業,我們要的就是這些意想不到的驚喜。

  “青藍計劃”

  ——科技成果的“轉換器”

  浙大的定位是研究型大學,我們每年招收的研究生超過5000人。這讓許多外表木訥的理工男,能夠跟著導師直接參與一些科研,訓練的基礎比較好,對科研和社會了解更多,思維更為成熟。

  “目前已知的猝死基因大約是200個,200個基因的長度在500萬鹼基左右,這500萬鹼基正是我們基因檢測要測序的部分。”與理工科男生交流,往往會聽到一系列生僻且讓人腦洞大開的內容,這段話來自一個我們剛孵化成功的項目的負責人——杭州本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叢培寬。

  在浙大科技園裏,像叢培寬這樣的研究生群體佔比超過50%。因此叢培寬的形象幾乎可以代表大多浙大創業者的形象:長相憨厚、衣著保守,高度近視鏡片後一雙眼睛聚焦著智慧。人雖聰明、技術牢靠,但理工科生的不善交際真是硬傷。

  學微生物學的張文武給人的感覺就不同,他從大二開始基本天天跑工廠,做工業技術員,培養了自己的膽量。而讓他的浙江蘊菌科技有限公司在市場闖出天地的,是背靠了他的導師和學院博士生團隊。

  教師帶著學生創業,在浙大學生創業團隊中佔了不少比重。老師提供技術,佔有企業部分股份,這在杭州被稱為“青藍計劃”企業。“青藍計劃”將傳統的“師徒制”運用到創業領域,用“過來人”彌補年輕創業者的短板,降低創業的風險系數。

  “青藍計劃”鼓勵以智慧財産權、實物、科技成果等可評估資産作為出資,實現高校院所與企業、知識與資本、創業與創新有機融合的創業計劃,正切中浙大科技園和浙大的唇齒關係。三年來,浙大科技園已經創辦“青藍計劃”企業160多家,佔了杭州市“青藍計劃”總企業數的三分之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