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看待中國經濟要多點耐心

  • 發佈時間:2016-01-10 07:50:3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年伊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和A股市場劇烈波動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這讓一些“看空中國”的學者似乎又找到了“證據”。持“硬著陸”觀點者認為,中國經濟的增長遠比預期更糟糕,且表示“寧願對中國過度警惕,也不會過度樂觀”。不過,多數海內外學者指出,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力轉換的調整期,而且深受全球經濟疲軟之苦。目前影響金融市場短期波動的因素很多,只基於短期的波動和困難就判斷中國經濟將“硬著陸”,無疑是武斷的。

  金融波動原因複雜

  “影響股市和匯市行情的因素歷來很多,對監管層調控管理技巧的要求也非常高,需要隨行就市、寬嚴適當。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監管手段通過許許多多的複雜案例才得以積累。相比之下,我國監管還處在一個擁抱市場、摸索經驗的階段,所以一方面政策本身不可操之過急,另一方面我們看待政策時也不可求之過急。”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鐵剛在評價近期金融市場波動時對本報記者表示。

  那麼,金融波動是否預示著中國經濟“硬著陸”呢?德國財經網報道認為,從歷史上看,中國股市的巨幅波動並不能真正反映中國經濟的現狀和未來。它可能更多反映以散戶為主的中國股民的一種情緒和擔憂,包括對美國加息、地區局勢等因素的不安。該報道稱,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是唯一真正實施經濟改革的大國。

  儘管中國經濟正面臨一系列“轉型的煩惱”,但“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藥方所蘊含的實質利好同樣不容忽視。

  專家指出,産能過剩和庫存過多相一致,負債率過高則將帶來潛在風險。中國在執行近期經濟任務時,不僅會考慮到去庫存帶來的短期衝擊,也會注重創造新的供給、需求,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補齊短板並提供更多的就業和發展機會。

  轉型並非一日之功

  韌性好、潛力足、政策準、迴旋餘地大……對中國經濟而言,辦法總比困難多。不過,正如先學走路才能會跑一樣,中國經濟“舊常態”所積累的問題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全部解決到位。

  “很多經濟危機本質上都是心理恐慌問題。因此從我們自身來講要呵護市場,培育新生動力,對海外觀察者來説則需要對中國經濟保持耐心,不能因為短期或局部的變化而急躁武斷地給整個中國經濟下結論。”張鐵剛強調。

  法國《回聲報》報道稱,在一個有十多億人口的國家裏,這樣的經濟轉型不可能一帆風順。西方應習慣中國經濟出現的暫時性緊張,不應沉浸在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絕對悲觀情緒中。

  與此同時,外部經濟形勢亦將深刻影響中國。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不久前發佈的《2016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報告》就指出,目前全球經濟復蘇艱難、分化加劇,已經告別了上一輪增長週期,在舊有框架下達成全球經濟再平衡幾無可能,這無疑會造成中國經濟的外需疲弱。

  該報告認為,中國推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不是簡單照搬美國的“裏根經濟學”,也不是徹底拋棄“凱恩斯經濟學”,而是一場特色鮮明的中國實踐,即通過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産率來改變內部供需結構的不匹配。在這一過程中,儘管短期將出現“關停並轉”的陣痛,但長期將使中國經濟的積極因素日漸增多。

  長期向好趨勢不變

  轉型陣痛不足為懼,新生動力正露端倪。以IT行業為例,2015年1—11月份,規模以上電子資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高於工業平均水準4.7個百分點。而同期,我國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完成軟體業務收入38217億元,同比增長亦高達16.2%。

  “硬著陸”觀點之外,更多海內外學者還是對中國經濟的未來表示樂觀。前摩根士丹利亞洲區董事長斯蒂芬·羅奇認為,人民幣匯率和股市的波動讓市場對中國疑慮有點過頭,強勁的就業數據正勾勒出一幅更為正面的景象。布魯塞爾自由大學中歐研究所傅立門教授則表示,中國經濟結構性調整近年來取得了很大進步,未來供給側改革的一大亮點就是將使資源流向更具發展潛力的産業,因此儘管短期內傳統行業增長會削弱,但長期看中國經濟的效率會提升。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預計,在“二孩”政策拉動消費的作用開始顯現、房地産投資開發速度止跌回升、前期積壓的固定資産基礎性投資項目逐步落實等因素的作用下,2016年下半年中國經濟或將迎來一個“U型”回升。

  “只要中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讓世界上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為我所用,同時通過持續不斷的深化改革苦練內功,讓我們的市場經濟更加成熟,那麼中國經濟從中長期來看仍然具有非常可觀的競爭力和想像空間。”張鐵剛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