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局:深化糧食流通改革 打造安全保障體系
- 發佈時間:2016-01-09 03:4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糧食連年豐收、糧源充裕,但是糧食供求面臨階段性結構性過剩難題,糧食庫存高企,糧食收儲矛盾突出。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呢?
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在8日召開的全國糧食流通工作會上表示,關鍵是要積極穩妥化解供給側和需求側不對稱矛盾,既要引導培育新的消費需求,又要著力增加有效供給,推動實現更高水準的供求平衡。同時還要防止調整過度導致個別品種供求失衡、價格大幅波動。要建立健全促進糧食供求平衡的長效機制,打破糧食“多了少了、少了多了”的歷史怪圈,增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根據國家糧食局最新資料,近年來國內外糧食生産連獲豐收,但消費疲軟不振,供求整體寬鬆。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16年全球穀物産量、庫存量將繼續保持較高水準,分別達到25.3億噸、6.4億噸。國內糧食生産實現歷史性的“十二連增”,2015年達到12428億斤,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在較高水準。從品種結構看,我國小麥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和稻穀階段性過剩特徵明顯,特別是一些低端品種銷路不暢,大豆産需缺口繼續擴大。同時,近兩年低價大麥、高粱、木薯幹、玉米替代品進口激增,2015年高達750億斤,加上各種渠道進口的低價大米不斷增加,使得國內供求矛盾進一步加劇。從市場價格看,當前國內糧食價格處於全球“高地”,呈現産區與銷區、原糧與成品糧、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三個倒挂”的局面。據國家糧油資訊中心監測,國內市場已連續41個月呈現“稻強米弱”“麥強粉弱”狀態。
從目前形勢看,“十三五”前期國內外糧食供求形勢仍將延續總體寬鬆的格局。今年開始,國家將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力度,但效果顯現還需要一個過程。
任正曉表示,今後要深化糧食流通各項改革,打造運作規範、穩健管用的糧食安全保障制度體系。要強化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目前全國31個省級人民政府全部出臺了實施意見,大部分省份已經出臺了考核辦法,保障區域糧食安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制度體系初步形成。要加快完善糧食收儲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近年來,國家啟動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目前玉米臨時收儲探索形成“一主多輔”模式,價格更加貼近市場,油菜籽收購交由省級政府組織,大豆目標價格補貼政策逐步完善,國內糧食價格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
同時,要全面推進糧食流通能力現代化建設。要建設更高水準的糧食收儲供應保障體系,實現快速反應、科學調度、精準調控。要儘快適應糧食資源在全國範圍內跨區域、長距離、大規模、高效率流通的新要求,加快打通糧食物流主通道,加強糧食物流重要節點建設,大力提升糧食資訊化水準,全面提高糧食應急能力。
任正曉強調,要把糧食産業發展放到國民經濟發展全局通盤謀劃,在切實抓好糧食收儲、管住管好政府儲備的同時,充分發揮糧食加工轉化引擎作用,改變國有糧食企業“收原糧、管原糧、賣原糧”的經營模式,培育“産購儲加銷”一體化的全産業鏈模式,加速資源、資金、資産集聚,形成一批輻射範圍大、帶動能力強的糧食産業集群。今後尤其要進一步促進糧食供給側結構調整,著力打造優質健康糧油産品供應體系。積極引導農民種植適銷對路的優質糧油品種,實現優質優價,幫助糧農持續增收;提供品種豐富、品質安全、營養健康的糧油産品,滿足城鄉居民個性化、多元化消費需求;擴大“放心糧油”覆蓋面,積極發展主食産業化。
要全面促進國內與國際糧食市場深度融合,以開放發展理念拓展糧食行業發展空間,打造開放包容、互惠共贏的糧食流通産業國際合作體系。當前應該找準融入全球糧食市場的結合點,既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促進國內糧食流通産業管理水準的提高,又要積極推動糧食精深加工産品和糧食倉儲設施、機械設備、儲糧技術“走出去”,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開展多種形式的跨國經營,實現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共贏。(經濟日報記者 劉 慧)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