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補齊中國石化産業鏈短板

  • 發佈時間:2016-01-09 02:31:0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月8日在京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石化“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開發及應用”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芳烴與我們的生活如此息息相關

  芳烴,一個專業到近乎冷僻的詞,究竟是什麼?

  中國石化石科院副總工程師吳巍介紹,在已知的有機化合物中,芳烴化合物佔了約30%,另有40%多可由以乙烯為代表的烯烴衍生而來,兩者相加近80%。“所以説乙烯和芳烴是兩大基礎原料,其技術和生産能力標誌著一個國家的石化産業水準”。

  芳烴有什麼用?

  “整個聚酯産業鏈的核心是解決老百姓的穿衣問題”。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介紹,芳烴是聚酯産業的重要源頭。沒有芳烴就沒有對二甲苯,也就沒有聚酯、沒有滌綸,現代紡織業、服裝加工業就無從談起。

  芳烴與我們的生活如此息息相關:如今,約65%的紡織原料、80%的飲料包裝瓶都來源於對二甲苯。

  近15年來,中國對二甲苯消費量年均增長率高達20%。2014年全年消費對二甲苯約2000萬噸,生産的化學纖維相當於替代約2.3億畝土地産出的棉花,為有效解決糧棉爭地矛盾、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作出了重要貢獻。

  石化人心中的痛:“只想吃一顆桃子,卻要買下整個果園”

  芳烴如此重要,但它在中國的發展,與石化産業另一極——乙烯相比,卻呈現出嚴重的不平衡:中國乙烯産能從1978年的僅45.9萬噸/年猛增2014年的1700多萬噸/年,全球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同期技術水準也迅速步入世界先進行列,目前總體已具備採用自主技術建設百萬噸級乙烯裝置的能力,並形成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兩洲一灣”位居世界前列的乙烯産業集群。

  反觀芳烴,目前,中國對二甲苯對外依存度超過50%,根本原因在於,技術受制於人。

  此前,全球僅美國和法國的兩家跨國公司掌握芳烴成套技術,市場高度壟斷,技術壁壘森嚴,技術許可和專用吸附劑、催化劑等費用極為昂貴。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總經理孫麗麗回憶,1975年引進僅年産2.7萬噸的對二甲苯裝置,引進費用就高達400多萬美元;而目前,一套年産60萬噸同類裝置,技術費、催化劑及專利設備費用達數億元。這種“只想吃一顆桃子,卻要買下整個果園”的狀況,成為中國石化人心中的巨痛。

  某種意義上説,芳烴是中國石化産業鏈上最後一塊短板。

  40餘年、兩三代人夢圓

  芳烴成套技術難在哪?

  該項目第一完成人、中國石化股份公司高級副總裁戴厚良表示,芳烴成套技術是複雜的系統工程,包括原料精製與精餾、芳烴異構與轉化、吸附分離等工藝及工程技術,系統整合度高,開發難度巨大。“開發自主芳烴成套技術是幾代石化人的夢想”。

  中國石化科技部主任謝在庫介紹,中國早前引進的芳烴裝置大多源於美國公司,在我們開發應用過程中,這家美國公司緊盯智慧財産權問題。“我們就從源頭做起”,在關鍵的吸附劑開發過程中率先攻克高結晶度亞微米分子篩合成和高性能吸附劑製造兩大難題,並首創吸附劑二次晶化技術,吸附分離效率提高10%。2004年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對二甲苯吸附劑首次在齊魯石化工業應用取得成功。

  吸附劑國産化的成功激發了中國石化開發自主芳烴成套技術的雄心壯志。經40餘年、兩三代人攻堅克難,國家科技部973項目、中國石化“十條龍”重大科技攻關等持續支援,終於成功開發出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高效環保芳烴成套技術。2011年在揚子石化建成工業示範裝置並順利投産;2013年底在海南煉化60萬噸/年大型對二甲苯項目推廣應用,規模達到了單系列最大處理量,裝置一次投料試車成功,已連續平穩運轉兩年多。與國際同類先進技術相比,單位産品物耗低5%、能耗低28%,噸産品成本低8%,環保監測指標全面優於最新國家標準,減排二氧化碳27%,總體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中國石化産業鏈最後一塊短板,就此填平補齊。

中國石化(600028)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