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信仰在信心就在

  • 發佈時間:2016-01-08 03:29:40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濟蔣談]

  信仰在

  信心就在

  蔣衛陽

  多年來一直為大起大落困擾的國內股市,近期又遭“黑天鵝”般的侵襲:繼新年首個交易日A股向下連續觸發熔斷機制,尾盤提前收盤之後,1月7日開盤後,更是早早觸發向下熔斷、提前休市,全天成交時間不足15分鐘,創下國內股市設立以來罕見紀錄。

  這邊廂股市黯然提前收盤,那邊廂輿論場卻像開了鍋,各種議論紛至遝來,包括一些著名學者、專家在內,對熔斷機制的施行形成了觀點迥異的不同“陣營”:一類意見表示熔斷機制與股市下跌無關;而另一類意見恰恰相反,認為都是熔斷機制惹的禍。

  毫無疑問,各類建設性的意見碰撞,對股市交易制度的完善是有著極大促進作用的。證監會新聞發言人也曾表示,引入指數熔斷機制是一項全新的制度,在我國還沒有經驗,市場對新的規則有一個逐步調整適應的過程。從境外經驗看,熔斷機制的完善不是一步到位的,也沒有統一的做法,需要在實踐中逐步探索、積累經驗、動態調整。

  若以歷史眼光看,一項制度的成功與否固然與其自身設計的完善程度密切相關,但同時也與其所處的環境互為依存。在一定程度上,是環境決定了制度的效用。國內股市交易制度設計的起點其實並不低,股市創立之初曾參考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不少先進的做法。上世紀90年代初,筆者參觀創辦不久的上海證交所,那裏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就連設立紅馬甲這一細節也是有所考量的,借鑒了美國紐交所保持傳統交易場面的做法。按照現代通信技術,紐交所根本不必有現場交易員,但你現在從電視上仍看到那些交易員在忙著接電話、遞單子。何故?這其實在很大程度上起著顯示人氣的直觀作用。

  但起點不低的制度設計,並沒有在後來國內股市發展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股市被定位成為國企脫困服務,更多著眼于融資,造成一些企業缺乏對投資者負責的正確認識,只熱衷於把股市當“提款機”,由先前的“吃銀行”變為“吃股民”。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們既不能忽視完善股市交易制度建設的重要性,但同時也不能放大交易制度對整個股市環境的影響。應該看到, 自2014年5月,國務院發佈“新國九條”起,過去主要為國企脫困服務的股市定位有了根本的改變。“新國九條”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對新時期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發展和監管等方面進行了統籌規劃和總體部署,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規範透明、穩健高效、開放包容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還特別提出,要堅決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前不久通過的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桿率。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擴大直接融資比重”。

  因此,在國內股市定位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大背景下,從根本上來説,決定國內股市繁榮的是經濟基本面,而不是其他。

  從去年夏天的暴跌到眼下的連續向下熔斷,國內股市經歷了太多的風風雨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中國改革艱難的進程。在當前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解決中長期經濟問題,根本之道在於結構性改革。正像權威人士指出的那樣,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持續發展、更高水準發展,這是中等收入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經的階段。

  包括許多國際知名經濟界人士都認為,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明乎此,儘管對熔斷機制的實施還可以進一步討論,但我們有什麼理由因此對國內股市發展失去信心?有什麼理由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産生懷疑?

  寫到這裡,我想起改革開放30多年來始終站立潮頭的著名企業家魯冠球,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就當前經濟形勢講過一段話:“我認為,人要有信仰,有信仰才會有信心。我的信仰就是相信共産黨一定能夠把中國的事情搞好。現在有人懷疑中國經濟,我認為中國經濟在調整,調整中一定有痛苦。關鍵是要尋找這個調整的規律。怎麼調整?無論是騰籠換鳥還是鳳凰涅槃,這兩隻‘鳥’最後的結局都是好的,都是浴火重生。我們要從經濟規律上去理解、去把握現在的形勢,現在就是陣痛期,陣痛期一過,曙光就會到來。”

  股市的發展變化難道能脫離這樣的規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