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A股下跌是資本市場“供給側”轉變之陣痛

  • 發佈時間:2016-01-05 04:31:05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談股論市

  如果我們不能夠儘快處理僵屍企業,騰出寶貴的實物資源、信貸資源和市場空間,給更優秀且高效的企業,中國資本價格結構性失衡豈不會加劇?全面的宏觀通縮效應,豈不會再次打擊對經濟信心不足的A股投資者?

  2016年1月4日,中國股票市場迎來了2016年新年的第一個交易日,既是A股熔斷機制新規啟用的交易日,也是該熔斷機制達到並觸發的第一個交易日,真是好不熱鬧。上午盤面以創業板為代表的題材股領跌,下午開盤滬深300指數就燒斷了熔斷機制5%的“小號保險絲”——按規定交易所在15分鐘後換了一根7%的“大號保險絲”——過了7分鐘不幸再次燒斷——二次熔斷觸發、直接休市。

  湊巧的是,資本市場在昨日上午都在聚焦、解讀《人民日報》發表的“權威人士”文章《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亮點是中央再次強調要堅決清理僵屍企業。於是,很多資本市場分析人士將A股的大跌,歸咎於清理僵屍企業所帶來的經濟系統性風險,這顯然是對政策的一種誤讀。在我看來,供給側改革不僅僅不是A股下跌的元兇,而恰恰是A股重回牛市的救命稻草,而僵屍企業的處置更是為A股恢複元氣打下了基礎。

  有數據顯示,在滬深兩市目前有多達266家這樣的企業,這些企業2015年三季末負債總額合計高達1.6萬億元,266家公司的資産負債率達到68.65%,而剔除43家金融企業後,A股市場整體的資産負債率是60.95%。

  政府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援,讓本不盈利的僵屍企業將虧損轉化為利潤,在每年的“保殼戰”中屢戰屢勝。呼之欲出的A股註冊制改革,就是要讓政府從股市“放手”,讓更多的沒有行政資源的民營企業來A股上市交易。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4年三年時間裏,上述266家公司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高達2500億元、獲得政府補助達356億元。

  在我看來,中央對於僵屍企業的鮮明態度,是向僵屍企業背後的利益集團的再一次公開挑戰——那些“唯GDP論”的地方政府,以及寄生於現有過剩産能之上的僵屍企業管理層,正是中國資本市場系統性風險的根源所在。試想,如果我們不能夠儘快處理僵屍企業,以減少産能過剩讓市場的出清,騰出寶貴的實物資源、信貸資源和市場空間,給更優秀且高效的企業,中國資本價格結構性失衡豈不會加劇?全面的宏觀通縮效應,豈不會再次打擊對經濟信心不足的A股投資者?

  對於尚處發育期的A股市場而言,很多僵屍企業都在默默地蠶食著投資者的利益。“僵屍企業”猶如無底洞,吞噬著大量的資金、土地、人才等資源。不僅如此,還會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風氣,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在倒轉,其他企業喪失了公平競爭的機會。

  1月4日的下跌,與其説是源於投資者對經濟風險的恐懼,不如説是投機者對於資本市場改革變化的恐懼。因為隨著註冊制改革的臨近、資本市場供給側的出清,未來A股市場可供投機操縱的機會將越來越少,這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因此,下跌也是必然的。但是,長遠來看,對資本市場進行供給側的出清,是未來真正健康的長牛市的基礎所在。

  □許維鴻(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