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微網志反恐難以保障絕對安全
- 發佈時間:2016-01-05 02:31:41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環球軍事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2015年年終記者會上説,美國政府已經開始審查外國遊客等簽證申請人的社交媒體賬號,你在微網志上説了什麼,都會被視作簽證申請的審核內容。此言一齣,輿論譁然。這一方面體現了美國情報工作的與時俱進,同時也反映了在資訊化時代新型恐怖主義面前,美傳統反恐手段的邊際效應銳減。
自9·11以來,美國嚴把入口關,增加了在當時許多人看來明顯侵犯個人隱私的措施和環節。我們不妨稱這些措施為“物理安檢”。“物理安檢”對企圖潛入美國本土實施恐怖活動的恐怖分子産生了極大震懾作用,能成功混上飛往美國航班的恐怖分子已經大為減少。但我們可以從最近發生的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及美南加州槍擊案中發現,發動襲擊的恐怖分子已悄然變成了本地“土著”。也即是説,恐怖分子在入境前是揣著“殉道理想”而不是帶著炸彈入境的,傳統的“物理安檢”在新式恐怖襲擊面前效力全無。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然人在網路社交媒體上記載的大量個人資訊,看似內容龐雜、毫無規律,其實與自然人的心理性狀密切相關。可以説,“微網志”就是自然人在網路上的心理鏡像。
但把“心理安檢”納入安全管理的常態化措施,困難依然不少。首先,“心理安檢”的前提是自然人與網路人形成完全對接。自然人可以有一個或多個社交媒體賬號,也可以通過使用虛假身份註冊實現賬戶的匿名化、隱身化。面對不誠實的簽證申請人,如何用技術手段確定他的社交媒體賬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其次,“心理安檢”不可能對簽證申請人實現完全覆蓋。當遇到非網民,或者從未使用社交媒體的網民,“心理安檢”毫無用武之地。第三,“心理安檢”有可能遇到有預謀的虛假心理鏡像。恐怖分子為了實現潛入美國的目的,完全可以提前註冊社交媒體賬號,故意發佈一些反映特定心理性狀的誤導性資訊,輕鬆應對“心理安檢”關。第四,“心理安檢”作為一種心理學手段,只能追溯人的既往。“心理安檢”忽視了心理活動的動態演進,無異於緣木求魚、刻舟求劍。
美國採取一切可能的安檢手段來保障本土的“絕對安全”,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但過於強調反恐之“術”,不檢視恐怖主義産生之源,忽略反恐之“道”,只怕會落入越反越恐的境地。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