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聚京研討如何使中國成為諾獎大國
- 發佈時間:2016-01-03 02:31:02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文龍 操秀英 徐玢)屠呦呦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第一次出生在中國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就自然科學而言,中國的諾獎在“零的突破”之後,能否漸入佳境?如何才能使我國的科研政策既符合國情又融入世界規則,使我國真正成為諾獎大國?日前在北京大學舉行的諾貝爾獎與文化軟實力論壇上,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就這些問題展開了探討。
軍事醫學科學院原院長秦伯益院士説:“在屠呦呦之後,中國下一個獲得諾獎的會是誰?今後我國獲得諾獎的頻率怎麼樣?中國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口,這麼豐富的資源,如果政策得當,國家整體進步,那諾貝爾獎決不是屠呦呦一個人曇花一現。”
“首先要正確認識科學。我們應該更多地從價值觀的領域去認識科學,比如科學本身所具有的客觀、理性、經驗、公平等特點。要讓社會更多地認識科學的方法,用科學所倡導的方法去認識世界,而不僅局限于科學知識本身。要尊重科學的兩個顯著特徵,即科學的自主和對科學方法論的堅守。”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羅暉説。
“中國要加快推動科學文化建設。以科學自主權利為主要因素的科學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對於促進科學持續繁榮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們要提倡學術環境建設,特別是要保障學術民主和學術自由。要通過對科學家事跡和科研活動歷史的展現,讓社會公眾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學和科研活動的艱辛和內在的樂趣。要大力提高全民科學素質,讓更多的人用科學的方法和理念看待生活和自然世界。”羅暉説。
北京大學饒毅教授説:“目前,我國的科技經費大量增加,科技人才的工作條件極大改善,科技人員數量明顯增多,這將使中國的科技在未來二三十年內發展得更好。但是,我們也更要努力地增強青少年對於科技的興趣。將經費、人員的增加和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的增加結合起來之後,要再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知道中國的科技發展是不是曇花一現。”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