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標簽亂人眼 菜價差十倍

  • 發佈時間:2015-12-31 07:12:00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有機蔬菜”、“優質蔬菜”、“健康蔬菜”、“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如今,任何一個人購買蔬菜,都會面對這麼多的標簽,不同標簽之間價格相差幾倍甚至十倍以上。

  消費者説,這麼多蔬菜,買哪種好?業內人士説,蔬菜價格和品質未必對等。雙方資訊的不對稱,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目前蔬菜市場價格極端的現象。而出於安全和可口的訴求,不同的消費者開始自己尋找買菜渠道,蔬菜定制的市場已形成規模。

  定制蔬菜的購買屬於消費者自由選擇,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便宜的蔬菜仍然是安全可靠的,而蔬菜市場價格兩極分化的背後,亟待社會誠信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這才是問題的深刻原因。”

  文/廣州日報記者蟻暢

  實習生何志榮

  圖/廣州日報記者蘇俊傑

  買菜“難”

  買菜不難選菜難。記者多日在廣州多家超市、肉菜市場走訪發現,廣州各地的肉菜市場蔬菜檔是多數街坊的買菜首選,成為首選的主要原因是:價格便宜。

  越秀區惠福西路某肉菜市場蔬菜檔檔主老徐告訴記者,每天開始,都有很多街坊很早來買菜,“如果上午八九點才來,可能都是別人挑剩下來的。”

  記者走訪發現,大多數藏匿于大街小巷的肉菜市場蔬菜檔,出售的蔬菜價格並無太大差別,對街坊來説,在肉菜市場買菜,不需要做太多比較,只需要做好“數學題”。

  而在廣州幾家大型超市,目前各大超市的蔬菜同樣十分熱銷,從包裝上,超市相對多了投入,不少青菜經過挑選,會用保鮮膜包裝,也有用塑膠底盤包裝。

  有些蔬菜的定價則讓人困惑,無從選擇。目前,不少超市出售不同等級的蔬菜,分別有“有機蔬菜”、“優質蔬菜”、“健康蔬菜”、“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等等,個別會顯示蔬菜産地,個別則沒有顯示。其中有一些蔬菜,還強調了“綠色種植”、“健康種植”等概念。

  “這麼多種名目,而且價格差別很大,的確不知道怎麼選,好像看起來,哪一個都是健康的,那最後就選便宜一點的了。”一位正在超市買菜的阿姨告訴記者。

  事實上,記者觀察發現,和這位阿姨一樣有困惑的消費者不少,大多數人並不了解這些蔬菜名目之間的區別在哪。

  蔬菜分四級

  事實上,主管部門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的蔬菜認證層次,主要分三個,分別是有機認證、綠色認證和無公害認證,除此之外的均屬於普通蔬菜,也就是説,經過主管部門認證的蔬菜登記,實際上是4個。

  而這其中,“最高等級”為有機蔬菜,有機的概念,是指採用完全自然的生産方式,蔬菜所種植的生態環境不受污染,生産過程不使用農藥、化肥生産調節劑等化學物質,不使用基因工程技術。

  “簡單來説,有機菜就是沒有農藥殘留的,水源土壤也都有品質保證。”廣州市花都區慧揚農場從事多年有機蔬菜種植的負責人邱先生説。

  而第二等級則是綠色蔬菜,屬於綠色食品中的一類,主要是要求在無污染的生態環境中種植,同時嚴格控制農藥含量,朱文學表示,“簡單來説,綠色蔬菜會使用農藥,但是有嚴格控制,有相應的標準。”

  第三等級則是無公害蔬菜,無公害的定義則相對較寬鬆,主要是對蔬菜中農藥的含量進行限制,嚴格控制在國家允許的範圍之內,“但無公害和普通蔬菜還是不一樣,需要經過官方機構認證。”

  記者在廣州多家大型超市走訪發現,目前同時出售三種等級蔬菜的超市並不多,越秀區東山口某超市銷售人員向記者表示,更多市民仍然選擇低價蔬菜,“我們嘗試過賣有機蔬菜,但是銷路並不好,後來就衝著價格進貨了。”

  價格最多差十倍

  除了上述三种經過國家有關部門認證的蔬菜,市場上蔬菜的標簽多種多樣,一方面,這些標簽某種程度上混淆了視聽,但另一方面,又形成了競爭市場,促進蔬菜市場的優勝劣汰。

  12月某日,記者走訪廣州某超市,當天的生菜2.98元一斤、菜心4.98元一斤,基本與周邊的菜市場價格相倣。而價格最高的一般是有機蔬菜,如某品牌的有機小白菜賣到27.6元一斤,有機菜心賣到21.5元一斤。

  除了上述三種認證蔬菜的價格是依次遞減,其他標簽的蔬菜則沒有太多定價上的規律。“無土栽培蔬菜”的某品牌菜心要8.8元一包,一包大約350g,即12.5元一斤,比菜市場的價格高出2倍。

  有一些品牌價格比有機蔬菜還貴,如“樂×”品牌的小生菜賣到33.6元一斤,與此前記者走訪的價格相差約10倍,其包裝上並未有任何有關認證標簽。

  這些標簽中,多數打出的關鍵詞是“健康”、“無害”、“零農藥”等,定價各不相同,廣告語的方向也各不相同。

  在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有些打出標簽的商家,是在“打認證的擦邊球,就是讓消費者覺得這個好像跟有機、綠色、無公害一樣也是認證蔬菜,現在資訊不對稱,消費者雲裏霧裏,就不知道如何選擇,其實是擾亂了這個市場。”

  便宜就不安全?

  多名蔬菜種植業人士均表達了對普通蔬菜的擔心,在他們看來,普通蔬菜不如有機蔬菜或綠色蔬菜那般嚴格,“市場是有規律的,如果現在熱賣,那就會提前加大施肥,讓蔬菜快點長,然後旺季的時候全部賣掉。”一名人士這樣説。

  記者了解到,目前廣州各區農業主管部門都對普通蔬菜進行不定期抽檢,近些年尚未發現較大的蔬菜中毒事件。

  不過,記者在實地採訪中發現,有菜農坦誠,應旺季需求會加大施肥,“這是很正常的事。”而對於抽檢,該菜農也表示,很少遇到抽檢,“抽到的概率很小,有時候施肥,也不知道有沒有殘留,殘留多少。”

  不過,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南方蔬菜生理研究中心主任陳日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實際上,即便是未經認證的普通蔬菜,也是按照無公害的標準來種植的,只是抽檢的頻率沒有認證蔬菜那麼高,“但是現在各個環節的監管都非常嚴格,相信是沒什麼問題的,我們也沒見過蔬菜類的食品安全事故發生。”

  白雲區人和鎮一名農戶告訴記者,所謂種菜“散戶”,他們同樣要經過有關部門不定時的抽檢,“如果出問題,處罰力度也不小,不會冒這個險亂來。”

  商家概念多

  即便普通蔬菜是安全的,但如果一名消費者想要購買品牌蔬菜,在名目繁多的蔬菜包裝面前,同樣面臨困惑。

  “除了有機蔬菜、綠色蔬菜和無公害蔬菜三個等級,其餘的,理論上全部是普通蔬菜。”陳日遠説,目前國內各種各樣的“健康蔬菜”、“原生態蔬菜”、“優質蔬菜”等,實際上都是商家玩出的概念,是純粹的商業行為,這些蔬菜都沒有經過國家有關部門或第三方認證,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廣告。

  在陳日遠看來,商家進行商業廣告無可厚非,而有消費者擔心農藥殘留問題,陳日遠表示,有農藥殘留是正常的,微量的話,經過人體代謝掉,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在農藥使用方面,“第一,高毒、禁用農藥不能用;第二,常規低毒的農藥,使用之後,蔬菜要有一個間隔期,要符合標準。”

  在上述慧揚農場有關負責人趙培看來,目前已經出現一些對有機蔬菜、綠色蔬菜有需要的消費群體,“比如有機蔬菜的一些用戶,一般的特點是白領階層,收入較高,這些人對自己的生活要求較高,願意花高價買有機蔬菜,如今這樣的人越來越多。”

  陳日遠認為,目前在銷售端,的確需要有明確的管理,來引導消費者,但商家的廣告行為也沒有違法,消費者願意掏錢買,也沒有問題。

  真“有機菜”貴在哪?

  一是養地貴。“有機農場首先對水源和土壤有非常嚴格的要求,需要一個轉換期,通常是2年,2年後,種下的蔬菜,才能當有機蔬菜使用。”朱文學説。

  二是人工成本高,“農場配置300人左右,這項成本保守估計120萬。”朱文學説。而趙培則表示,“我們的種植技術團隊從事有機種植多年,目前雖然銷量穩定,但仍未盈利。”

  三是物流成本高。“總成本中物流成本佔20%。”朱文學説,他所在農場去年營業額約1.2億,盈利約10%。趙培所在農場還開發出一套農業資訊化管理系統,蔬菜摘完就錄入系統後配送,“有些訂戶住得遠,或者分散,自然成本上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