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5年世界經濟述評:曲折中復蘇 創新中發展

  • 發佈時間:2015-12-30 06:4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國紀平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世界經濟疲弱態勢依舊,復蘇之路崎嶇不平。全球經濟增速較2014年有所放緩,整體增長格局分化的態勢延續:發達經濟體增速緩慢上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整體增速繼續下滑。一年中,國際貿易增速表現平庸乃至於下降,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變動引起全球資本流動加劇。當前所面臨的種種困難,表明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還未消退,世界經濟仍然處在深度調整期。可以預見這一態勢在2016年仍將延續。全球加強宏觀經濟政策溝通和協調的任務依舊迫切。推動改革創新,增強中長期增長潛力,是世界各國需要認真面對並立刻著手解決的問題。

  特點:整體緩慢復蘇,但後續乏力、格局分化,主要指標下滑

  整體而言,2015年世界經濟特點可以用“曲折”“復蘇”和“調整”三個詞來概括。

  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仍然存在,全球經濟增速整體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數據顯示,2015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1%,比2014年下降0.3個百分點,也較今年年初普遍預期要低。其中發達經濟體增速為2.0%,比2014年上升0.2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為4.0%,較2014年下降0.6個百分點。特別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10年至今GDP增長率從7.5%開始持續下滑,放緩的勢頭並未得到有效遏制。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蓄勢發動,不同經濟體分化態勢明顯。發達經濟體中,美國以“再工業化”為帶動,經濟復蘇情況相對穩健;歐元區以“量寬”和推進製造業升級為導引,經濟雖然逐步脫離了債務危機,又被通縮和難民問題困擾,增長乏力;日本在“安倍經濟學”的刺激之下,一度給人快速增長的感覺,但數據反覆情況時有出現,整體增速偏弱。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則延續了5年來的下滑,以巴西為代表的拉美地區增速下滑情況尤其嚴重。整體來看,發達經濟體仍保持增長,但增幅放緩;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下滑並未得到明顯遏制。發達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之間增長率的差距正在拉近,這種格局分化的持續演進,讓各方對前景的判斷發生變化。

  全球增速放緩引起需求不足,進而引起全球貿易額、大宗商品期貨價格的全面下滑。同時,在供給過剩、地緣政治以及伊朗重回國際能源市場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國際原油價格也不斷承壓,今年以來一路走低。反映全球海運情況的波羅的海幹散貨運價指數在今年甚至創下了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準。

  難點:宏觀政策協調不力,結構調整步履蹣跚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深層次的影響仍在持續。在危機發生之初,各國採取的財政貨幣政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穩定市場和扭轉頹勢的作用。不過,這些政策的負面效應也産生了同樣力度的“反作用”,甚至成為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誘因。這其中,有兩方面的問題值得關注,也是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的隱因。

  其一,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實施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雖然在應對危機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很大程度上也出現了政策依賴的結果,實施容易退出難。不僅如此,各主要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宏觀經濟政策缺乏有效的協調甚至背離,給國際金融市場埋下動蕩的隱患。

  在美國收緊銀根的同時,歐洲和日本仍在加大貨幣刺激力度。中國社科院的一項研究表明,這種反向的宏觀經濟政策將産生多種效應,其中最顯性的是匯率波動。美元升值對歐日出口復蘇有利,但同時會引起資本向美國匯聚,從而抵消歐日的寬鬆貨幣政策效果。美元匯率大幅振蕩還將引起全球資産價格和資本大規模異動,從而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和部分國家國內金融市場動蕩。

  其二,在全球需求放緩、美聯儲加息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新興經濟體以往因為經濟快速增長而得以掩蓋和拖延的結構性問題不斷凸顯,經濟增速出現持續下滑。

  從外部看,一方面是能源、礦産品和農産品等大宗商品價格在經歷多年增長之後反轉,並持續走低。這對出口相關商品的新興經濟體影響較大。另一方面則是美聯儲加息預期導致全球資本無序流動加劇,大量資本撤出新興市場回流發達國家。這也是今年主要新興經濟體股市和匯市出現劇烈波動的主因之一。

  從內部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在經濟增速放緩後,經濟結構單一、過分依賴出口、社會福利成本過高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加劇、勞動生産率增速逐步放緩等問題逐一顯露。如何解決這些結構問題,要看主要新興經濟體新一輪改革的力度和經濟結構適應性調整的程度。以中國為例,中國以制定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為起點,提出轉方式、調結構,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看點:推進全球經濟治理,加速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將帶來增長新動能

  2008年至今,世界經濟的復蘇之路艱辛崎嶇。由於世界經濟整體動力不足,有效需求不振,引發了諸如增長乏力、債務高企、貿易和投資低迷、金融杠桿率居高不下、國際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加劇等一系列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必須弄清楚世界經濟增長動力緣何不足,又該如何著手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如果我們將時間維度擴展,用更廣闊的視角來審視比較當前世界經濟所面臨的這些問題,就不難發現其“病根”:由於上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所提供的動能已經接近尾聲,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潛能趨於消退。同時發展不平衡問題遠未解決,現有經濟治理機制和架構的缺陷逐漸顯現。

  解決之道何在?需要從三個方面來著手。

  首先,各國需要根據各自國情加強宏觀經濟政策溝通和協調,形成政策和行動合力來維護國際市場穩定,促進全球經濟增長。主要發達經濟體要努力鞏固和擴大復蘇勢頭,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則要努力克服下行風險和壓力,保持和恢復增長。在這一過程中,各方應該特別注意加強彼此政策的溝通和協調,防止負面外溢效應。在世界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大國,則更需要在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時充分考慮對他國的影響,提高透明度。

  其次,不斷推動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來提升世界經濟中長期的增長潛力。世界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源自創新。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科技進步造就的新産業和新産品,是歷次重大危機後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蘇的根本。各國需要重視供給端和需求端協同發力,加快新舊增長動力轉換,共同創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續的全球需求,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

  第三,切實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構建開放型的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增速連續3年低於世界經濟增速,2014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8%。要重振貿易和投資,必須維護和加強多邊貿易體制,為不同國家發展提供充足空間。尤其應該確保區域自由貿易安排對多邊貿易體制形成有益補充,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礙或藩籬。

  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歷程一再表明,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問題,是全世界共同的問題。因此,各國尤其需要繼續發揚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同舟共濟的夥伴精神,通過各自的行動和努力,形成合作共贏格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開創世界經濟更美好的未來。(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國紀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