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佈國企分類施策路線圖 供給側改革迎良好開端
- 發佈時間:2015-12-29 21:4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北京12月29日電 (記者 李曉喻)中國官方29日對外公佈國企分類施策“路線圖”。分析人士認為,這為大幕將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了一個好頭。
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發改委當天聯合公佈的《關於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將國企劃分為商業類、公益類。這被視為本次國企改革的最大亮點。
國企改革是來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重頭戲”。定調2016年宏觀經濟政策走向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中國國資委研究中心諮詢部部長張春曉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國企分類是國企改革推進的前提。只有明確國企各自的發展目標、改革方向和考核內容,才能提高國企改革的針對性。此次把國企劃分為“沒有交集、互為補集”的兩類,將使改革有的放矢,有效降低改革成本。
2016年將是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啟動的元年。張春曉表示,國有企業定位清晰、分工明確,有利於推進去産能、去杠桿、補短板,提高運營效率,提供更高品質的産品和服務。從這個角度來講,國企分類也為供給側改革“開了一個好頭”。
在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喜亮看來,功能界定和分類還將開啟中國國有經濟甚至國家經濟結構戰略佈局的全新格局,“或將不再以國資、民資、港澳台資、外資等這樣簡單的出資人性質劃分企業,股權多元化公司制企業將是絕大多數,是國家經濟結構中的主流形式,都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平等主體”。
針對國企劃分標準,《意見》提出,結合不同國有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現狀和需要,根據主營業務和核心業務範圍,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此外,國企功能定位和類別並非一成不變,而是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需要,結合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任務和作用,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基礎上適時調整。
在張春曉看來,國企分類應以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為最重要原則,不同時期的發展需要不同,國企分類也有必要進行動態調整和完善。
明確分類之後,《意見》在改革、發展、監管、考核四大方面對不同類別的國企作出了相應規定。
如在改革方面,商業類國企要加大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度,主業處於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原則上都要實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大改制上市力度;即使是需要國有全資的企業,也要積極引入其他國有資本,實行股權多元化。而公益類國企可以採取國有獨資形式。
在監管上,兩類國企也有明顯不同。商業類國企的監管重點是管好國有資本佈局、提高國有資本回報、規範國有資本運作、維護國有資本安全;而公益類國企的重點是提供公共産品、公共服務的品質和效率,還要接受社會監督。
張春曉認為,從公益類、商業類國企兩個角度作出規定,條分縷析、協調性強,分工明確不交叉。這些細緻的規定將使國有資本的投向更加清晰,既有宏觀的方向,也有微觀的落腳點,“可以説是一張‘戰略和戰術圖’”。
不過,國企分類過程中的挑戰和難題,也需審慎應對。
張喜亮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國有企業功能界定和分類後,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對國有企業的重組並購,甚至一些國有企業將破産、退出。
張喜亮提醒説,對此必須要有綜合的配套措施,一方面要維護經濟基本穩定,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到勞動關係的變化可能導致的社會問題,更要嚴防國有資産的流失。
張春曉也表示,國企分類是個“細活”,一旦分不好,很有可能導致國有資産顯性或隱性流失,即遭侵吞或運營效率降低。因此,在劃分過程中需充分注意防止國有資産流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