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演出文化行業萌發新生態

  • 發佈時間:2015-12-29 13:29:28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劉昕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中國民眾對文化消費意願的增長,有關國外各類交響樂團、舞臺劇來華演出的消息不絕於耳。兩相比較,似乎“墻外的花兒”在“墻裏”開得更好。背後關於文化融合、産品設計、渠道建設、人才培養等多層面的原因已討論多時,也一直是中國演藝行業的努力方向。

  令人驚喜的是,2015年演出行業無論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都出現了讓人眼前一亮的産品。或許,在中國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的同時,包括演出在內的文化行業也萌發了各自的“新生態”。

  如何推動重復消費?

  如果《紐約時報》也開通了微信,那麼今年9月初一定會被一則內容“刷屏”——中國京劇程派名家張火丁攜《白蛇傳》、《鎖麟囊》兩部經典名劇登上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的舞臺。兩場演出,林肯藝術中心大衛·寇克劇院2500個席位座無虛席,《紐約時報》先後4次刊登相關報道。

  成功當然首先歸功於“國粹”的巨大魅力,其蘊含的文化精神、審美情趣的“共通性”是奠定美國觀眾接受的基礎,但此次訪美演出獲得巨大成功的關鍵點被業內認為是其中“人格化”的力量。

  對此,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宇的看法是:“表演領域的成功,從根本上講,是其代表人物人格化、個性化的成功。演出市場中,人們關注的是穆迪來了,而非哪支交響樂團來了。人格化的藝術家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

  所謂“人格化”,是指在文化傳播的實際過程中,具象的名字要比抽象的概念更有滲透力。有著多年“請進來”、“走出去”項目運作經驗的他直言,“有重復消費才有文化産業,代表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的人格化的藝術家,才是推動消費者再消費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專家認為此次演出成功的借鑒意義除了塑造人格化的藝術家對藝術的輸出極為重要外,還有不得不提的一點,就是做到極致的市場化推廣和為跨越文化鴻溝的前期鋪墊工作。因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否實現文化商品的批量生産。

  以張火丁赴美演出為例,赴美前,在紐約哥倫布大道、紐約主流媒體、中國駐紐約總領館微信、紐約環線觀光郵輪……主辦方以各種廣告方式告知美國大眾:中國頂級京劇藝術家將登上世界最高表演藝術殿堂。借助劇場多年經營積累的市場推廣經驗,主辦方堅持不贈票、不打折,按照平時邀請各類高端演出時出售門票的慣例,安排了從22美元到178美元的多種票價。而市場化運作的壓力,反過來又促使劇場經營者調動各種行銷手段,尋找和發現京劇及張火丁潛在和真實的觀眾,為此,主辦方還請來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陸大偉在演出之前為美國觀眾講解劇目。

  “引進來”怎麼再消化?

  觀看舞臺劇《戰馬》是新年假期的不錯選擇,其中文版時下正在上海上演。英式標準的製作,從控偶技術、舞臺技術到服裝造型全部從英國“原裝進口”,同時,在文本翻譯、演員選擇、技術人員配備、市場行銷推廣上又凸顯了“中文版”的特點。觀看過的專業和非觀眾都表示,舞臺、燈光、多媒體、音響、服裝和表演結合後的最終效果用“震撼”來形容並不為過。

  《戰馬》是創新,但不是特例。

  隨著中國民眾文化消費意願的增強,《劇院魅影》、《日落大道》不再只屬於大洋彼岸的百老彙和遙遠的倫敦西區,從2002年中國首次引進《悲慘世界》以來,《媽媽咪呀》、《貓》等經典名劇相繼來到中國,並引爆音樂劇市場。

  而與過去國內演出的引進音樂劇大部分採取直接邀請原版班底出演的形式不同,現在越來越多的引進舞臺劇採取中外聯合製作的模式。《戰馬》中文版就是由英國國家劇院、中國國家話劇院、中國國際演齣劇院聯盟、SMG演藝中心聯合製作的。

  此外,一部舞臺劇的引進還會帶來雙方更多領域的合作。據介紹,《戰馬》中文版只是中英雙方國家劇院戲劇戰略合作中的一部分,此後,中英雙方還將就演出項目、創作和技術人才培養、NTLive等項目展開長久深入的合作。

  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杭州……《戰馬》會在五年中“轉戰”中國多個城市。專業人士認為,引進國外演藝産品對提升中國整個戲劇行業的創作和技術水準、團隊能力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戰馬》在國內上演的更深遠意義正在於此。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