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難以實現的執念

  • 發佈時間:2015-12-29 02:31:1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來,第三次“抵消戰略”(Offset Strategy)重要推手之一的美國防部副部長沃克在新美國安全中心表示,五角大樓希望將2016年作為新抵消戰略背後理論的試驗年,為實現美國未來25年的主導地位奠定基礎。歷史上,美國曾先後提出過兩次“抵消戰略”,那麼現在的第三次“抵消戰略”抵消的是什麼,和前兩次“抵消戰略”又有什麼內在聯繫呢?

  三次抵消的發展脈絡

  “抵消戰略”是二戰後美國軍事戰略界創造的術語,指用技術優勢抵消對手的數量優勢,或用突破性技術提供的新能力抵消對手現有的優勢軍事能力。冷戰期間,美國曾先後提出過兩次“抵消戰略”。

  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面對蘇聯在中歐具有壓倒性的常規軍事優勢,艾森豪威爾政府提出利用美國在核技術、轟炸機和遠端導彈領域內的優勢地位來抵消蘇聯的優勢。但隨著蘇聯核能力的提升和核均勢的形成,第一次“抵消戰略”失去了作用。

  第二次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美國依靠在技術和工業領域內的優勢地位,大力投資研發新資訊技術以實現“賦能價值”,通過運用衛星偵測平臺、全球定位、電腦網路、精確制導等技術,大大提升已有武器平臺的作戰效能,啟動了新一輪的軍事革命,同時也促進了美國的科技創新。隨著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第二次“抵消戰略”被認為成功加速了蘇聯的戰略衰退。

  2014年8月5日,美國國防部常務副部長羅伯特·沃克在美國國防大學發表演講,提出美國需要制定第三個“抵消戰略”以維持其技術優勢;9月,時任國防部長的哈格爾宣佈美國將制定新的“抵消戰略”;10月20日,美國政府對外宣佈正式啟動《超越抵消:美國如何保持其軍事優勢?》項目,探討美軍如何通過保持技術優勢以彌補國防預算大幅削減造成的經費不足;一週後,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公開發佈了《邁向新抵消戰略:利用美國的長期優勢恢復美國全球力量投送能力》的研究報告,詳細闡述了新“抵消戰略”的基本內涵、整體構想與具體措施。在美國軍方和智庫的共同努力下,第三次“抵消戰略”正式列入議程。

  用美國人的話説,美國永遠也不願將美軍派遣到一場“公平”的戰鬥中,第三次抵消戰略要“改變競技規則”,以使美軍在未來幾十年內保持技術優勢。

  難以抵消地緣因素

  雖然技術的進步使得人類可以更好地利用空中、太空、海洋等領域,戰略轟炸機、導彈等武器無需前沿部署,從本土出發即可打擊敵國,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傳統意義上的戰略縱深,但從歷史發展來看,地理依然重要。

  美國提出的第三次“抵消戰略”,針對中國的意味十分明顯。在前兩次“抵消戰略”時期,美國面對蘇聯在歐洲的常規力量優勢,可以借助強大的軍事前沿存在和“北約”這一聯盟體系與之抗衡,可在今時今日的亞太地區,地緣形勢卻大不相同。無論是前沿存在還是盟友體系,美國都面臨著諸多挑戰。

  在美國“戰略東移”過程中,美軍不斷調整在亞太地區的部署態勢,以建立一個“地理分佈更廣泛、運作更有彈性、政治上更有持續性的亞太區域防務存在。雖然美軍在亞太地區有島鏈式的基地群,但現實條件卻使得美軍的可調整範圍十分有限。一方面第一島鏈距中國大陸太近,美軍格外擔心“中國不斷提升的導彈水準可能對美國在地區內的空軍基地、後勤設施及基地設備造成的打擊”,為此甚至專門發明瞭一個叫做“單基地易損性”的新詞;另一方面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所在地夏威夷又距離太遠,在二、三島鏈之間沒有太合適的立足之地,所以美軍不得不向關島等重點地區集中,這樣實際上又把大量資源集中堆在有限的幾個基地上,與之分散化的設想相背離。

  美國在亞太地區也有如日本、南韓、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等傳統盟友,但都是以雙邊關係為基礎的聯盟,雖然美國也曾試圖建立亞洲版北約,但實際上難以拼湊起多邊聯盟。而且,和冷戰時西方與蘇聯的關係不同,中國和美國及其盟友間有著大量的經貿往來,就美國在亞太的幾個盟友來説,中國不是他們最大的貿易夥伴就是第二大貿易夥伴,沒有國家願意和中國搞對抗。

  這些地緣條件的限制,恐怕都不是高科技就能抵消掉的。

  難以實現預期目標

  綜合來説,第三次“抵消戰略”延續了美國一貫的對軍事科技優勢的偏愛和對地緣因素的輕視,深刻地體現了美國追求絕對安全的執念與對他國戰略的臆想。

  對於一開始就已步入歧途的美第三次“抵消戰略”,雖難以實現預期目標,但還是有不少值得關注的地方。

  一是美會否持續實施該戰略。美現任國防部長卡特既是第三次“抵消戰略”的接棒者也是推動者。2011年10月,卡特卸任負責採購、技術和後勤的國防部副部長後,其繼任者為肯德爾。2013年12月,卡特卸任國防部常務副部長後,經不到2個月的過渡,由羅伯特·沃克接任。沃克和肯德爾作為第三個“抵消戰略”的主要推動者,同時再次成為卡特的下屬,無疑此三人將比常人能更好地相互理解和協調,共同強力推進新“抵消戰略”。但是,奧巴馬任期只剩兩年,如果下屆總統由共和黨人當選,卡特勢必難以跨政府繼續任職,可能淪為政治過渡品。所以,儘管新的“抵消戰略”被設計為延續數屆政府的戰略,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會否隨著政黨輪替遭到冷凍還有待觀察。

  二是關注該戰略中“硬體”“軟體”建設。在第三次“抵消戰略”的倡議中,美國提出了諸如人機協作、機器輔助人員作戰、自主“深度學習”機器與系統、高級人機編隊等關鍵技術和攻擊機器人、可穿戴電子設備、電磁軌道炮、鐳射武器等高新技術武器平臺,我們在關注這些高科技“硬體”發展的同時,還要關注美軍在“軟體”上的變化。美國防部副部長在2015年11月的一次演講中強調,第三次“抵消戰略”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為美軍提供優勢以抵消對手數量的作戰和組織結構。借助該戰略的推行,美國防部頒布了引入重大變革的新版國防採辦政策,力圖使科技優勢能迅速物化為裝備優勢。可見,美以第三次“抵消戰略”牽引其深化軍隊轉型改革的意圖也十分明顯。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