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社保改革:守護百姓幸福底線

  • 發佈時間:2015-12-28 06:20:4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左下圖 針對當地群眾反映強烈的城鄉低保指標分配不公問題,湖南常德市進行專項整治,取消不符合政策的低保對象2萬餘人,將3萬餘人納入低保保障範圍。圖為常德市臨澧縣合口鎮回龍村社會救助工作公示欄。 新華社記者 譚 暢攝

  右上圖 教育公平是最基礎的公平。不少地方農民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等社會保障話題受到關注。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兩汪鄉聚焦民生實事,利用學校少年宮開設美術、歌舞等興趣班,培養留守兒童的興趣愛好。 楊成利攝

  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公平的教育體系……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黨和政府奮鬥的目標,也是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2015年,多項重大社會保障改革相繼破冰,直指民生領域的突出矛盾和難題。一系列基本民生制度日趨完善,守護了百姓幸福底線

  改善民生,非一時一事之功。如何讓百姓更好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紅利?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被擺在重要位置。

  重大改革解決突出難題

  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需要有敢於啃硬骨頭的勇氣和信念。一年來,養老金投資運營、大病醫保、收入分配、教育公平保障……民生領域突出的矛盾和難題,成為改革攻堅的目標。

  今年8月,國務院正式印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這是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突破,標誌著數以萬億元計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成為我國資本市場上的新力量。

  “預計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基老金累計結余規模將持續擴大。特別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方案預計將出臺實施,這將進一步增強養老基金的支付調劑能力並擴大基金累計結余規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説。

  近幾年,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漲得並不慢,但百姓滿意度不高,“被增長”“被平均”的聲音時而有之。如何構築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健全科學的工資水準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這讓老百姓有了新期待。

  “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明顯增加低收入勞動者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産性收入。”“提低”之舉讓低收入者有底氣。

  “遏制以權力、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獲取收入”“實行有利於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控高”措施讓人感受到深化改革的勇氣。

  因病返貧曾是不少家庭遭遇的悲劇。為解決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面對重大疾病治療時保障水準相對較低的問題,2015年,全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平均報銷比例上升10至15個百分點。

  為了在有限條件下全面提升保障水準,吉林、黑龍江等地引入商業保險公司建立大病保險的補充醫療保險制度,群眾不必再繳費,而是從醫保基金劃出一部分委託市場建立補充醫療保險制度,緩解了因病致貧、返貧現象。

  從今年春天開始,每天早上,甘肅省會寧縣道口村村民丁瑞傑都會先把6歲的兒子送到村裏新設的幼兒園,再去地裏幹活。“幼兒園好得很,不收學費,上午還有加餐。”丁瑞傑説,“以前沒幼兒園,家裏得留人看他,現在大家都能下地,不耽誤農活”。

  教育牽動民心。為了確保每一個孩子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我國建立了覆蓋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階段的資助體系。往日農村娃眼裏遙不可及的重點高校也向他們打開了大門。2015年,我國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7.5萬名,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機會明顯增多。

  社會保障消除後顧之憂

  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超過8.5億人,超過2億城鄉老年居民擁有普惠的養老保障。全民醫保體系基本實現後,全民參保就成為改革攻堅的新目標。隨著社會保障改革不斷深化,我國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保體系。今年年內,全民參保登記試點將擴大到全國50%的地區。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最終目標是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

  保障覆蓋面更廣了,待遇水準也與時俱進。2015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再提高10%,迎來“十一連增”。調整後的月每人平均養老金最低標準由2004年的月均647元提高到目前的2200多元,增長2倍多。目前,這項涉及近8000萬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政策已全部落實到位。

  基礎養老金也有好消息。年初,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即在原來每人每月55元的基礎上增加15元。這次上調惠及全國1.46億城鄉老年居民和數億城鄉家庭,受益面大,受益方式直接,有利於更好保障和改善低收入或無收入的城鄉老年居民基本生活。

  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形成覆蓋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和城鄉居民的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該機制將根據物價變動、職工工資增長、收入水準提高等情況,同時兼顧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承受能力、財政負擔能力等因素,構建起養老金持續保障民生的長效機制。

  社會救助守住民生底線

  保障民生,盯住“底線”很重要。困難群眾的衣食住行,始終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氣溫驟降,浙江衢州低保戶王大伯心裏卻很溫暖。12月22日這天,居委會給他帶來了一條好消息——低保標準又提高了。王大伯得知後高興極了。“我們夫妻倆都是重度殘疾,調整低保標準後,我們兩個人每月能領到1224元的低保金,這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經濟來源。”

  今年以來,儘管經濟增速放緩,但各地低保救助水準持續提高。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城市、農村低保月每人平均標準分別達到438.9元、255.5元,同比分別增長9.4%、14.7%。低保、特困人員供養和臨時救助水準持續提高。

  與此同時,民政部確定了300個全國“救急難”試點單位,大部分地區在全面開展臨時救助工作的基礎上調整完善政策,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切實改善。

  針對老齡化社會面臨的嚴峻形勢,養老服務業政策逐步完善。2015年,全國有23個省(區、市)建立了生活困難老人養老服務補貼制度,惠及654.9萬老年人。北京、天津、上海、黑龍江等地建立了失能老人護理補貼制度。

  制度創新,讓救助更有溫度。各地積極探索低保與醫療、教育、住房、扶貧開發等政策的有效銜接。在絕大多數省份,低保戶不僅能領取每月的低保補助,還能享受到子女教育免費、看病有補貼、入住廉租房、免費供暖等一系列幫扶措施。

  民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建立並實施了包括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鄉醫療救助、農村五保供養在內的一整套社會救助制度。今年,民政部會同財政部等12個部門聯合開展社會救助專項治理,著力解決社會救助服務管理“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促進救助政策更好落實。比如,北京對大病、重殘等特殊群體家庭加大救助力度,救助標準上浮幅度達到15%-40%。吉林、上海等地將支出型貧困家庭納入救助範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