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消費挖出來留下來
- 發佈時間:2015-12-28 01:29:34 來源: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自貿區和雙十一的靈魂一致
“消費時代”一定會來臨!“消費時代”已經來臨!
2015年,我們發現了很多描繪中國經濟的“新指標”:中國網路零售額以超過50%的年增速增長;影院票房收入的年增速超過40%;11月11日的水立方,紐交所主席為雙11敲響中國“編鐘”也許將成為經典場景,一家電商在一天內就賣出了912.17億元人民幣的商品,全世界都對中國消費者寄予厚望。
官方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60%;預計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增長10.7%左右,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壓艙石。
912.17億
新型消費模式擴張
2015年即將過去,對於消費者而言,在雙11掀起高潮的消費狂潮卻遠沒有褪去。“休息?”一位阿里巴巴公司的工作人員對記者搖搖頭,“接下來還有年貨節呢”。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剛剛趕到延安,宣講著“今年過節要收禮,收禮只收農家禮”。
2015年的中國購物狂歡節創下了足夠驚人的新紀錄。雙11當天阿里巴巴旗下各平臺總交易額達到912.17億元人民幣。天貓雙11購物狂歡節僅用12分鐘就實現100億元人民幣成交額。
新型消費模式正在擴張,商務部的數據顯示,1至11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3%,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0.6%。從零售、金融到醫療保健、農業,BAT公司的觸角迅速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撩撥著消費者的錢包。
當全世界都在為需求乏力發愁,中國仍然是一片消費的熱土。越來越多的外國公司也開始擁抱中國的電商。寶潔是首家進駐天貓的財富500強公司,今年的雙11,寶潔在6分鐘裏就完成了1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而去年用了8小時才達到這一銷售額。
兩大自貿區
把消費留下來
消費不僅要挖出來,更要留下來,這不僅是企業的商機,也考驗政府的智慧。
2015年是中國自貿區戰略的豐收年。回顧過往,中國簽署並實施的自貿協定已達14個,涉及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歐洲的22個國家和地區。12月20日,中韓、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生效,成為中國自貿戰略的最新成就。
兩份新協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2014年,中韓、中澳雙邊貿易額分別達2354億美元和1281億美元,中國同時是兩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自貿區實施後,這些數字無疑將被迅速改寫。中國消費者歡迎的南韓化粧品、服飾,澳大利亞乳製品、肉製品等,都將逐步削減關稅。
不管中國遊客全球“血拼”,還是當下代購潮、海淘潮的盛行,都説明中國的消費結構正在不斷升級。自貿區“朋友圈”讓更多合作夥伴分享中國的大市場,更讓中國消費者獲得實惠,更加從容。
在中韓、中澳自貿協定生效後,包括《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中國-海灣合作委員會自貿區、中國-挪威自貿區、中日韓自貿區、中國-斯里蘭卡自貿區和中國-馬爾地夫自貿區等多個雙邊和多邊自貿區談判也在加緊進行。
超過GDP增長
消費是對未來的信任
馬雲曾説“消費是對未來的信任”。2015年,中國消費增長大跨步地超越了GDP增長,我們也從中國消費者身上尋找中國經濟增長的生機與信心。
18至35歲的中國消費者正蓄勢待發,有望取代50後、60後、70 後們,成為中國消費市場的主導力量。統計稱這些新生代消費者的消費力將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長,這一速度是35歲以上消費者消費力增速的兩倍,預計將貢獻65%的消費增量。
網路購物的增長仍是大勢所趨。到2020年,私人網上消費預計將以每年20%的速度激增。目前51%的中國網路購物來自移動端,而在全球其他國家只有平均35%的網路購物來自移動端。
人們將更願意為高價值的産品和服務“買單”。隨著中國消費者邁入中産及富裕階層行列,如奢侈品、健康食品、教育、旅遊等消費仍有巨大空間。
“別弄錯:儘管速度放緩、進程更加曲折,消費增長的軌道依然令人難以置信。”波士頓諮詢公司和阿里巴巴公司的阿裏研究院在上周發佈了一份展望中國消費趨勢報告。報告樂觀的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私人消費將達到6.5萬億美元的規模。增量相當於德國或英國消費市場當前規模的1.3倍。
值得記住
“供給側”
成為年度熱詞
“供給側”,2015中國經濟的年度熱詞。有人將經濟學理論中的需求管理比作西醫,通過調節市場需求來達到管理國民經濟的目的。相較之下,供給管理更像中醫,主張通過對總供給的調節來達到宏觀經濟目標。與需求側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對應,供給側指勞動力、土地與自然資源、資本、制度和創新等生産要素供給和有效利用。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宏觀調控手段多集中于需求端,不管是降息、降準還是城市軌道交通等重大工程投資,都屬於需求端調整路徑。然而在中國,“供需錯位”正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一方面,國內傳統工業産能過剩,另一方面,中國消費者卻在全球“爆買”高品質的産品。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打造經濟升級版的必然要求。
央企改革概念股
站在“風口”
2015年,央企改革一直是市場的主題,而改革所帶來的紅利也一直被市場資金所追捧。在濃重的“央企合併”市場預期下,央企概念股頻頻站上“風口”。6月,中國重工的停牌引發船舶板塊集體暴漲。10月,合併風吹漲國航南航,11月中糧係三股集體大漲,帶動央企改革概念股拉升。12月,中冶集團與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宣告重組等消息讓央企概念股再受關注。業內普遍表示,國企改革涉及的國有資本和運營公司企業活力將得到進一步增強,不僅自身的業績和估值有望得到雙升,也為整個A股市場注入新鮮血液。
2016年仍然有望成為國企改革“大年”。其中,國資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混合所有制、完善國企薪酬激勵體系、加快國企兼併重組將成為四大改革重點。
本版撰文
北京晨報記者 劉映花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