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新難題

  • 發佈時間:2015-12-26 18:47:3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哈爾濱12月26日電(記者 王建)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家表示,當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豐碩成果,但也面臨諸多挑戰,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謂抓住了當前農業發展的關鍵,有利於中國農業提質增效,破解農業發展新難題。

  據了解,今年中國糧食總量達62143.5萬噸,比去年增加1440.8萬噸,連續第十二年獲得豐收。糧食産量創歷史最高水準,這是中國糧食供給的最主要來源,保障了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裏。同時,2014年中國糧食進口規模超過1億噸,今年估計將明顯超過這個數字。中國托市收儲的糧食庫存水準居高不下,呈現出生産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怪現象。

  此外,中國農業生産正面臨農産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産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過去,中國農業發展比較注重數量增長,過度消耗土壤肥力和地下淡水資源、濫用化肥農藥來追求增産。

  黑龍江省農科院總農經師矯江認為,為了追求糧食産量,不惜一切的做法得不償失,且不具有可持續性,必須加快改變。“中央提出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謂抓住了當前中國農業發展的關鍵,為下一步農業改革指明瞭任務。”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現代農業研究室主任蔣和平研究員説,中央首次提出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傳遞出新的信號,那就是不惜成本、不計投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做法行不通,必須講究投入産出比,必須講究效益。

  蔣和平認為,隨著中國農業多年豐收,農産品總量充足,但是農産品數量與品質存在結構性矛盾,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産品供需平衡由低水準向高水準躍升,將成為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專家表示,當前中國主要農産品已從過去的供需緊張狀態轉向緊平衡狀態,部分品種還出現了結構性過剩局面,如果不進行供給端的結構改革,就難以應對“兩個天花板”雙重擠壓,無法緩解糧食産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的局面。

  蔣和平説,目前中國農業生産也表現為産能過剩,消費者對農産品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而中國農産品以中低端數量居多。據了解,近期,在中國山東、遼寧、陜西、廣西等地,部分蔬菜水果出現“價低賣難”,農民收入銳減,生産積極性受挫,甚至出現將蘋果喂雞喂豬、農民砍掉果樹、農産品爛在地裏等現象。

  “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就必須增加綠色、有機安全農産品的供給,減少一般農産品的供應,加快結構調整,以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的需求,提高中國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蔣和平説,下一步中國農業生産是將以數量為主,逐步轉向數量品質並重上來,更加注重效益,滿足消費者需求。如果農民為了收益而進一步追求産量、犧牲品質的話,結果自然是“谷賤傷農”。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從供給側的角度解決中國農業發展難題,關鍵是結構調整、方式轉變和深化改革,這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其他涉農主體要能夠圍繞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任不斷創新,改變習慣性做法,共同推動中國農業發展轉型升級。

  針對中國農業過度消耗資源和濫用現代化學投入物等問題,李國祥認為,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就是不追求稀缺的農業資源任何時候都發揮農産品供給保障功能,只求有限的農業資源在關鍵的時候發揮最重要的功能。同時要強化社會化服務,加快節水技術、測土配方施肥,以及病蟲害和疫病統防統治等的應用步伐,在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上實現新的突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