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曾培炎:中國經濟任務艱巨 應探索管理新路徑

  • 發佈時間:2015-12-26 13:0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北京12月26日電 (記者 王恩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26日在北京表示,隨著中國在未來五年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更加複雜、任務更加艱巨、挑戰更加嚴峻,在當前經濟向“新常態”轉換過程中,“中國不能用老辦法來解決新問題,必須探索經濟管理新的路徑。”

  曾培炎是在“2015-2016中國經濟年會”上作上述表示的。他指出,針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要銜接好供給側和需求側,守住底線思維,準確地識別、預判、化解風險,創新完善政策工具箱,使經濟的發展趨穩和蓄勢。

  一是調整經濟考核的“指揮棒”。曾培炎認為,“新常態”需要新的宏觀調控框架和指標體系,將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宏觀資源配置效率上來,因此未來可以考慮將全要素生産率納入關鍵性參考指標,建立GDP增長與全要素生産率並重的雙目標體系。

  二是要研究建立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相平衡的調控模式,把握好總量與結構、需求與供給、短期與長期之間的多重平衡,將年度宏觀調控目標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總體目標中,促進短期宏觀調控與長期規劃間的有效銜接。

  三是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和環境。“宏觀經濟管理大多偏重於産出端而忽略投入端。”曾培炎指出,強調經濟運作的投入産出比,提高要素的投入綜合效率尤為重要。一方面要選準補短板的突破口,實施企業設備升級改造,加快産業向中高端邁進;另一方面,新一輪市場化要素改革應通過基礎設施聯通與共用經濟發展,加速各類生産要素跨地域、跨部門自由流動,並善於運用全球的低成本、高品質要素。

  四是要全面加強對創新和軟性基礎設施的投入,轉變此前主要集中于硬體、基礎設施方面的硬投入方式,更加注重創新研發、人力資本,重大基礎創新、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産品等方面的軟投入,從而全面蓄勢啟動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

  五是主動獲取國際宏觀政策協調的收益。曾培炎表示,當前中國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且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其結構性改革與國內宏觀調控、金融改革、人民幣國際化等問題將對全球和地區産生越來越大的外溢效應。“未來中國需要在規則制定、政策溝通以及全球治理等方面,最大限度地獲取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與合作的收益。”(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