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農業“兩區”出“三新”
- 發佈時間:2015-12-25 08:14: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傳統農業的最大弊端在於規模小而分散,市場化程度低,無法適應現代經濟運作模式。破解這些瓶頸制約,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應有之義。地處東部沿海的浙江,在2010年作出重要部署,決定將“糧食生産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作為今後一個時期現代農業的主戰場、主平臺和主抓手。5年多過去了,浙江“兩區”建設成效如何?
要素集聚,打造現代農業新高地
浙江人多地少,如何將分散、有限的資源要素集中起來,是橫亙在現代農業前的嚴峻課題。現實可行的是,在全省範圍內創建統一平臺,借鑒工業園區的打造模式,通過提供政策和服務,將人、財、物等農業生産要素集聚起來,以破解困境。
按照功能定位,糧食生産功能區著力保障糧食安全,在開展多年的“標準農田品質提升工程”基礎之上,今後更注重集中規模生産、基礎配套設施的提升;現代農業園區則主攻高産高效,依託前期培植的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産業帶與産業群,運用市場經濟理念和現代管理方式,打造産業佈局更為集聚、産業鏈條更為完善的現代園區。
誰來建?浙江明確,糧食生産功能區建設由政府主導,引導各類主體積極參與,現代農業園區則以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為骨幹,政府承擔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提供相關服務等職責。怎麼建?浙江從頂層設計入手,整合農林牧漁與發改、國土、科技、交通、金融等部門資源,凡是涉農的政策、資金、技術等要素,統一向“兩區”傾斜集中,實現“一個池子蓄水”。
除了統籌政府資金,浙江還創新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每年舉辦招商對接活動,吸引工商資本和金融資本投資“兩區”建設。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土肥沃,要素集聚後的農業“兩區”,基礎配套設施得到極大改善,一舉解除了主體入駐的後顧之憂。5年多來,浙江“兩區”累計投入資金495億多元,其中社會資本超290億元。
生態迴圈,樹立綠色發展新標桿
應對農業資源短缺的現實狀況,2010年,浙江還同時提出了“生態迴圈農業”的發展思路,希望通過源頭控制投入、過程清潔生産、種養結合,實現生態迴圈,以確保農産品綠色安全。作為現代農業的新高地,“兩區”自然首當其衝,為浙江發展綠色農業樹立新標桿。
圍繞“兩區”建設,浙江利用基層農業公共服務和社會化延伸服務體系,大力推廣綠色防控、肥藥減量和統防統治技術,以實現農藥化肥的減量增效;針對園區內的畜禽養殖,浙江注重排泄物資源化利用,通過與種植業的有機結合,在“兩區”中率先構建綠色農業生態迴圈體系。
在清潔化、標準化生産的基礎上,浙江還在“兩區”探索品質安全追溯管理。現在不少農産品只要一掃二維碼,其“前世今生”全知道。嚴格監管之下,浙江“兩區”所産的農産品抽檢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品質安全有保障,品牌自然得以壯大。數據顯示,浙江“兩區”內認定的“三品一標”基地已超過540萬畝。
今年,浙江農業“兩區”啟動實施“綠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計劃實施産品品質、生態迴圈等六大提升行動,以全面提升發展層次。截至目前,浙江累計建成572萬畝糧食生産功能區和795個現代農業園區,生態迴圈已成“兩區”標配,引領全省農業綠色發展成效十分顯著。三産融合,激發轉型升級新活力
歸根到底,“兩區”建設的目的還在於增加産出和效益。對此,浙江的路徑是通過全産業鏈經營模式,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具體實施中,每個縣域的“兩區”重點選擇幾大優勢主導産業,在産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上精準發力,通過訂單農業等方式來聯結前端。如此一來,農戶只需按照標準生産,對企業來説,既解決了原料供應,又能確保品質安全;對農戶來説,收益則有了保障,還能穩步提高,真是一舉多得。至於後端的産業鏈延伸,農業龍頭企業更具優勢,也因前端生産有保障,其有更多精力致力於品牌行銷、貿易流通等來開拓市場。
現在,浙江各地都在重點扶大扶強領軍主體,以打造一批集種養、加工、貿易、服務為一體的全産業鏈。根據計劃,到2017年,利用“兩區”平臺,浙江將形成50條總産值達800億元的示範性農業全産業鏈。
在三産融合中,以休閒農業為代表的業態,近年來勢頭漸猛。發揮農業“兩區”生産、生態和景觀功能,浙江通過農旅結合,讓美麗田園衍生“美麗經濟”。去年,浙江的休閒農業實現産值160億元,直接帶動農副産品銷售50億元以上,促進農民增收40多億元。
浙江農業“兩區”三産融合的經營模式,為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活力,大大促進了農民增收。數據顯示,糧食生産功能區水稻單産比周邊高7%以上,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畝均産值比周邊地區高30%以上。去年,浙江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9373元,較2010年增加71%。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