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阿裏年貨節在延安宣佈啟動

  • 發佈時間:2015-12-25 06:34:28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找回年味的背後是帶動農村經濟“突圍”

  23日,阿裏年貨節宣佈啟動。和雙11不同,年貨節的最大價值不在於賣貨,而是要幫助人們找回久違的“年味”。

  最近這些年過春節,似乎每個人都在感慨,年味兒越來越淡了,過年和平常休假的差別越來越小,兒時熱鬧的過年場面似乎一去不返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專家們給出了各種分析,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裂。舊時節日的內涵、氛圍依託于一整套傳統文化和形式,而如今,隨著傳統文化的禮儀、符號、習俗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傳統節日也就失去了吸引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專家們説得有道理,傳統文化的傳承斷裂是正在發生的事實,不單年味兒變淡,有些傳統習俗更是已然消失了。這其中自然有文化上的原因,但經濟發展方面的因素同樣不可忽視,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曾經説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發展對文化傳承的影響不可忽視。

  具體到“年味”這個問題,同樣如此。農村是民風民俗傳承的土壤,只有農民“倉廩實、衣食足”,接地氣的傳統才能得到更好的留存和發展。然而現實是嚴峻的,農業産業化尚未發展起來,農村卻在面臨空心化難題。農村的年輕人常年在外打工,很多人過年也未必返鄉,而紮根于鄉村的特色産品、手工藝也處於困境之中。

  如果鄉村荒蕪,人丁不旺,特色土貨和場院大戲都沒了蹤影,年味又要從哪來呢,難道要靠微信朋友圈的節日雞湯嗎?

  所以説,年味看似是個傳統民俗問題,實則更是個城鄉經濟均衡發展的經濟問題。農村經濟發展起來了,村裏的年輕人變成了新農人,城鄉商品高效流通,人們開始重新重視來自文化傳統中的價值,傳承才能得以接續,年味也就不再是個令人擔憂的話題了。

  馬雲對這個問題看得十分清楚,他親自前往延安參加了阿裏年貨節啟動儀式,並在演講中強調説:”我們只有讓農民富起來,解決八億農民的生活問題,解決他們的富裕問題,用商業的手法完善社會,用商業的手法解決真正的貧困,我相信中國才會有更多的機會,更多的希望,更多的未來。”

  馬雲説,年貨節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讓辛苦一年的農民朋友年底有個好收入,讓城裏人能夠買一 份家鄉的土特産,解一份鄉愁,也讓快遞員腰包鼓鼓回家過年,讓城裏的年味濃起來,讓陜北的小米、大棗、煙臺的蘋果、貴州的臘肉等這些東西在網際網路上,讓城市人消費起來。

  雖然目的簡單,但年貨節的作用和價值卻很重大。這是在網際網路時代,用技術和商業的方式,對城鄉經濟的一次拉動和調節,其中涉及跨越城鄉的交易、支付、物流、售後等一系列複雜環節,甚至工作要深入到村點,幫助那些不熟悉電腦和智慧手機的村民們在網上下單,協助鄉村裏的特色年貨跨越地域限制,“上行”到全國各地。

  農村淘寶遍佈全國的8000多個村淘服務站、一萬多名村淘合夥人以及下沉到鄉村的物流服務將起到關鍵作用,沒有這個龐大的基礎,沒有一個完整且體量足夠大的電商生態做保障,年貨節是不可能實現的。目前看來,為全國人民找回年味這個艱巨的任務,只有阿裏年貨節才能做到。

  其實説到這裡大家已經明白,找回年味只是一個結果,年貨節更大的價值在於推動鄉村經濟升級,打通城鄉經濟融通的“最後一公里”。

  鄉村經濟要想發展,不能依靠財政補貼,而是要依靠新技術實現跨越式進步。比如,農業發展的一個難題就是産銷,而來自電商的大數據預測以及預售等模式可以讓農民在生産之前就知道銷售結果,由此實現合理的資源配置,有利於機械化、規模化生産。等到農産品生産出來了,不用自己開著農用車賣貨,現代化的物流服務能夠讓農民地裏的收成銷往全國各地,甚至跨出國門。如果農民看到訂單多、銷路好,沒有足夠資金擴大生産怎麼辦?沒關係,貨賣得好,自然有網際網路金融願意來幫忙。

  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的關鍵階段,農業現代化被普遍看好將成為下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農村電商近年來也已經成為熱點,從長遠來看,此時阿裏年貨節的推出,遠不止是賣上幾天年貨,而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就像馬雲所説,“這將是一次農村電子商務和新農村現代化的啟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