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適應農業轉型升級新形勢 創新和完善農業財政支援政策

  • 發佈時間:2015-12-24 08:47: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十三五”期間農業現代化要取得明顯進展。強調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推進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這是對農業産業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是對農業發展進入産業融合發展、生態迴圈發展為主要特徵的新形勢的準確概括,也是推動農業産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體現了創新的認識,創新的理念,創新的發展,創新的舉措。

  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條件下,我國農業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呈現出一系列新特徵,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農業發展目標呈多元性。産量、品質、效益和競爭力並重,投入品減量控制與面源污染治理並重,生産發展與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並重,生産功能與生態功能、休閒功能並重,小規模的千家萬戶與適度規模的新型經營主體並重,國內資源市場與國際資源市場並重等等。二是産業發展趨勢呈融合性。隨著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推進,一二三産業的不斷融合發展,農業已經發展為一個綜合産業。其多功能性得到進一步拓展,産業鏈得到進一步延伸,價值鏈得到進一步提升,現代産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得到大量引入。農業的資本化、專業化、規模化已由畜牧業、園藝業向涉及農戶數量最多的種植業快速發展,我國農業發展正在步入轉型升級的階段。三是發展主體呈多樣性。在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多種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种經營形式共同發展。只有自覺地適應這種新形勢,才能推動農業農村經濟不斷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

  農業産業升級和融合發展的新形勢,發展現代農業的新需要,對創新和完善農業支援保護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農業財政支援政策過去十多年來從小到大,初步形成了全過程、低標準、廣覆蓋的政策體系,對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今天農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也是昨天財政政策有力有效支援的結果。同時,農業轉型升級又引發了支農政策的需求升級;財政收入中高速增長和財稅體制改革提出了財政投入要結構轉型;農業的規模化、産業化、融合化發展,對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參與提出了需求,提供了市場良機。可以説,當前正是加快財政支農政策創新升級的壓力凸顯期、戰略機遇期。創新完善農業財政支援政策,要“樹立一個理念,實現三個轉變,突出三個重點”。

  樹立一個理念,就是要樹立農業支援保護的新理念。既要善用行政手段推動農業發展,又要善借市場手段、社會力量推動農業發展;既要善用産業政策、財政政策支援農業發展,也要學會用金融政策推動農業發展,需要增強統籌使用産業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的能力和水準。

  實現三個轉變,就是要堅持盤活存量、優化總量、創新方式、提高效益的原則,支援目標由直接支援農業生産向注重支援農業生産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並重轉變,支援對象由千家萬戶的普惠制支援向既注重千家萬戶又注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普惠制加特惠制支援轉變,支援方式由直接補貼向更多利用財稅政策引導和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加大現代農業建設轉變。

  適應這種轉變,要突出抓好三個重點:

  第一,統籌整合,集中資金辦成大事。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實際工作需要,主要解決支農投入小而散、碎片化、協調性差、效益不明顯等突出問題。一方面要通過轉變觀念、轉變職能和管理創新主動整合,另一方面還要靠建立績效考核、評估機制和激勵機制推動統籌。對中央財政安排的支農專項轉移支付資金,要從實際出發,進行逐一梳理,採取合併一些性質相同、內容相似的項目,調整清理一些目標不明確、效果不明顯、撒胡椒面的項目,在總量不減的情況下,騰出空間,盤活資源,化零為整,集中資金力爭辦成一些大事。整合的轉移支付資金,要圍繞提升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産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構建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的保障機制等三個重點進行合理佈局,立足産業發展綜合施策,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部門預算資金的整合,要圍繞增強部門的宏觀調控手段和服務水準、保障履職的基礎性工作等進行集中使用,比如農業大數據、農業資訊化、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農業執法監督等工作。

  第二,精細化管理,差異化精準調控。在保持政策穩定性和連續性的前提下,重點打造農業補貼政策的升級版,提升補貼的精準性和指向性。建立農業生産經營大數據系統,全面準確掌握農業生産經營情況。根據不同産業、不同區域、不同主體的特性與需求,合理採用補貼、補償、價格、金融等政策工具,加快建立完善定額標準體系,實行定向、定點、定量支援,政策實施效果直接跟蹤反饋。從當前來看,對一般小規模經營農戶,應繼續堅持直接補貼的做法,對適度規模的新型經營主體,應重點幫助解決融資難題、風險防控,實現規模效益。建立完善綠色生態農業補貼體系,借鑒國外經驗,探索補貼與生態保護責任掛鉤,可以採取區域整體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重點加快建立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的長效機制。

  第三,運用財政杠桿,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要主動轉變單純的財政直接投入、政府大包大攬的做法,發揮財政資金杠桿功能,充分調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支援現代農業建設的積極性。這不僅能夠解決財政大幅增加支農投入不可持續的問題,也有利於兼顧政策公平與效率,適應農業産業升級對金融支援的需要。重點是運用擔保貼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投資基金等措施,實現農業産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保險政策有機結合,促進農業産業轉型升級。要抓住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機遇,推動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積極探索符合農業生産特點和農民需求的金融支農模式。當前的重點是以省級農業信貸擔保機構為抓手,以糧食主産區、農業大省、主要農業大縣為重點,力爭用3年時間建成政策性、獨立性、專注于農業、覆蓋全國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有效破解農業貸款難題。要推動農業保險政策改革升級。重點是解決農業保險經營中農民與保險機構利益失衡問題,推動農業保險“提標擴面”,發揮好農業保險“穩定器”作用。逐步建立政策性保險與商業性保險相結合,中央普惠制保險、地方特惠制保險、巨災保險和再保險等聯動的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研究建立産糧大縣主要糧食品種基本保障保險面積全覆蓋、保費由中央和省級財政全負擔的政策。以滿足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經營主體的多層次高保障保險需求為重點,推動加大保險産品與服務創新,探索産量保險、價格保險、收入保險以及氣象指數保險等試點。以價格波動較大的生豬、糖料蔗等為切入點,研究推動全面實施目標價格保險。同時,推動儘快出台中央財政對地方特色品種農業保險以獎代補政策,推動改進完善農業保險補貼機制,提高財政補貼的效用,形成産業受益、地方政府積極、保險機構可持續、農民得實惠的共贏局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