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六百億斤糧是如何夯實抓穩的

  • 發佈時間:2015-12-24 04:13:1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瞿長福 李華林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糧食數據顯示,湖南省今年的糧食産量達到600.59億斤,其中水稻産量528.96億斤。湖南省農委主任劉宗林説,這一數字創下湖南省糧食産量新高,自此,湖南糧食在2012年站上600億斤臺階以來,2014年、2015年又連續兩年站在這一台階上,“600億斤糧食的基礎更加牢靠了。”

  水稻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口糧之一,作為內陸糧食主産區尤其是水稻生産大省,湖南省多年來保持著國內水稻生産面積和總産量第一的位置。不過,對於這樣一個水田面積不到4000萬畝,地塊分割,且近三分之二屬於中低産田塊的産糧地區,要一直保持水稻生産優勢並非易事。湖南是如何做到的?

  “種糧有前途”,既是政策持續發力的效應,也是基層實踐的生動反映

  “種糧既有前途,也有錢圖。”説這話的周懷,是湖南二一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裁。周懷今年34歲,海歸,工商管理專業,“幹上種地這一行,完全是受鼓動的結果”。2006年,周懷回國後做網路行銷,後來因為行業調整回到長沙市。回家幹啥呢?周懷在當地政府就職的同學建議他投身農業。於是,這位年輕的“門外漢”與同伴一起在2009年底成立了農業公司,第二年一口氣轉租了望城區6000多畝湖區水田種水稻。

  但是,由於不熟悉農業,管理專業知識用在農民身上也有些水土不服,2010年公司1600畝晚稻幾乎絕收,當年虧損370萬元,2011年、2012年連虧,指望大幹一場的周懷跌入人生低谷。此時,湖田所在地的丁字灣鎮政府知道情況後伸出了援手。湖田條件並不好,政府部門出面與租地農民協商,把租金由每畝660元下調到480元,並在糧倉、良種、機耕道建設以及專業技術上給予具體指導和支援。2013年,周懷漸漸走出困境,並成為湖南省第一家包括機插秧在內的全程機械化糧食生産企業。“對我來説,好政策就是政府在最需要的時候伸手相助。”周懷説。

  幫扶了一個大戶,帶動了眾多農戶。在湖南,種糧戶眼中的好政策,大多都是這樣一件件具體實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與幫助,可能是購買農機時簡單明瞭的補貼,可能是選種子時農技員的提醒,也可能是收割時村委會及時的幫助。湖南省農業廳糧油處處長周志魁説,種糧看上去是農民自己的事,但在種糧效益整體不高的背景下,政策支援是糧食生産最直接的保障。在基層,這種政策説白了就是各級政府部門在怎麼做、怎麼幹。

  政府怎麼做?這些年湖南省每年開春後第一個工作會議就是抓春耕,主要是水稻,從雙季稻規模、品種結構、資金補貼,到關鍵技術、機械化推廣,每個環節都要過一遍。這一強勢信號一直傳遞到村委會。長沙縣縣長張慶紅説,2012年到2014年,縣裏每年投入到糧食環節的各級財政資金都在3億元以上,國家産糧大縣獎勵資金全部用在糧食生産上,縣裏還另外拿資金獎勵種糧大戶,“讓種糧人切實感到有奔頭”。

  “種糧可持續”,糧食生産過程成為地力增加、技術提升和現代化加速的過程

  長沙縣金井鎮同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龍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新農人”,儘管才27歲,卻已經領頭耕作了近8000畝水稻。黃龍是湖南農大植保專業畢業,2011年在大學讀書時就租種30畝水稻搞試驗。當年結果一齣來,周圍的農民説,種了這麼多年地沒見過這麼好的産量。2013年畢業後,黃龍牽頭成立了種植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帶著5個大戶流轉800畝水田搞優質高産稻。

  在他的農田裏,標準化流程分為育秧、耕地、播種、防蟲等6個大環節、143個小環節,每個環節都有自己的技術要求。比如,當地80%使用拋秧,別人一畝地用六七十個秧盤,他用90個,密植。收穫時,他的早稻畝産超過900斤,晚稻畝産超過1200斤。

  合作社的産量提高了,周邊農戶也跟著沾光。長沙縣福臨鎮農民黃光輝62歲了,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撿地種,2012年碰到黃龍時租地規模到了90畝,此後黃龍種啥他種啥,去年早稻畝産由過去的700多斤上升到880斤,晚稻畝産達1300斤,凈賺了一台收割機。今年他把規模擴大到240畝,加上養豬,年收入30萬元不在話下。長沙縣農業局副局長葉春德説,技術支撐糧食生産的一項重點,就是發揮大戶的作用,大戶學技術積極性高,帶頭作用也更直接。

  除了大戶的技術引領作用,湖南糧食的重要一招是綠色高産優質創建,其中一大節點就是抓優質品種。2015年9月30日,湖南省農委在衡陽縣一次性公佈5個新的優質雜交水稻品種。湖南省農委主任劉宗林説,這種力度既是湖南糧食的張力,也是湖南糧食的潛力。優質品種怎樣推廣?在高産創建項目之外,農村“兩委”成了優質品種推廣的具體抓手。長沙縣金井鎮九溪源村黨支部書記林革新説,村民過去拋荒嚴重,這幾年村委會協調把拋荒地統一有償借種給大戶,又通過統一服務種植優質品種,不僅解決了拋荒問題,全村糧食産量和品質都提高了不少。

  在瀏陽市,藏糧于技與藏糧于地相伴而行。這裡的生産方式稱為“七改”:改常規品種為高産優質品種,改分散育秧為集中育秧,改稀植為合理密植,改隨意施肥為配方施肥,改病蟲害常規防治為綠色防控,改傳統耕作為全程機械化耕作,改掠奪式用地為用養結合用地。同時,湖南開始倡導雙季稻生産與生態縣創建結合,使水稻田在蓄滯洪水、補充地下水、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方面都能持續發揮作用。

  “種糧有後勁”,無論是經營體系創新還是服務體系延伸,都體現出改革創新的活力

  湖南省不到4000萬畝水田,水稻播種面積6100多萬畝,1400多萬農戶,算上復種面積戶均水稻僅4.3畝。這樣的小、散規模,讓糧食站在600億斤臺階,並且要逐步提升,要保持後勁,沒有經營體系和服務體系的改革創新,肯定行不通。

  湖南衛紅米業有限公司的逐步發展為這一創新過程提供了完整樣本。衛紅米業是當地較有名氣的糧食加工企業,説是加工企業,其實是一家産業鏈完整的農業龍頭企業。董事長周正春2004年開始做糧食收購,在實踐中感悟到,加工産品好壞取決於稻穀品質,但千家萬戶散小格局難以種出高品質稻穀。於是,2007年,他流轉2600多畝土地種水稻,自己來解決稻穀品質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他發現農戶種糧有5大難題:農資採購、農技資訊、糧食風乾、糧食銷售、農機作業。

  如何解決這些難題?他有了新的想法,建立“糧食銀行”:農戶把稻穀按國家最低收購價托底交給衛紅米業,可以按當時的市價收取現金,也可以等來年開春市價最好時按最新行情收取現金,無論何時,衛紅米業的收購價保證不低於國家最低收購價。糧食銀行看上去只是保底收購加工,但它真正的魅力在於,衛紅米業做的是全産業鏈服務。加入糧食銀行的農戶,從種植品種選擇、耕地整地、治蟲施肥、收購風乾、銷售保價都可以享受到衛紅米業的全程服務。衛紅米業通過糧食加工業,實現了散小農戶的規模化經營。現在,加入衛紅糧食銀行的農戶超過5000戶,面積10多萬畝。

  基於這種來自田間地頭的實踐創新,湖南的糧食規模化經營出現了形式多樣而且效益明顯的變化。寧鄉縣花明樓鎮雙樹村的楊衛東流轉了800多畝水田,既是種植大戶,也是衛紅米業的簽約戶,12月8日記者見到他時,他的水稻已經賣出100多噸,還有300多噸存儲在衛紅米業,約定2個月之後取現。而68歲的王家勝老人,租種了120畝地,全部託付衛紅米業全程服務,他成了全職“委託大戶”。據湖南省農業局糧油處統計,2015年全省水稻種植30畝以上的大戶有14.16萬戶,流轉土地1113.7萬畝,佔全省水稻面積的28.38%。

  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帶來了耕地的園田化和標準化生産,糧食品種品質的提高和種植結構的合理調整,農機推廣力度也明顯加大。長沙同展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龍説,2011年他的糧食增産了,但並沒有增收,因為機械化程度低,成本抬高。這也成為他加緊成立農機合作社的直接動力。

  更令人注目的是,規模經營的發展,推動了多種形式農業服務組織的産生和服務鏈條的延伸,糧食生産的後勁更足。湖南神龍大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巨無霸農業龍頭企業,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梅春介紹,現在公司推進的一站式糧食生産供應鏈流程,一頭以縣為單位,確定全縣農業服務面積;一頭以此為基礎連接各種農資供應企業,敲定最優農資産品目錄和價格。大豐公司對簽約地區展開全程現代服務,並由此構建起鋪設到各鄉鎮的綜合服務網路。這樣,一張以社會化專業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立體農業網路,就在龍頭公司的牽頭和地方政府支援下展開,深刻而生動地改寫著糧食生産格局和面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