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共創美好生活 共用改革成果

  • 發佈時間:2015-12-24 04:13:1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鄭 波 鐘華林 楊開新

  冬日的成都平原薄霧如紗,繚繞在崇州市五星村一棟棟精巧別致的川西民居之間。村幹部介紹説,五星村共有878戶村民,目前已有827戶住進了兩到三層的新居,去年,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2930元。

  3年前還位列省級貧困村的五星村,何以一舉脫胎換骨?嬗變來源於成都市開拓創新,踐行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使命。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説,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農村改革試驗區,成都力求在健全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上開闢新途徑,在推動農民實現更多財産權利上獲得新成效,在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尋求新突破,在形成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上邁出新步伐,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讓城鄉居民共創共用改革發展成果。

  突破梗阻 活水奔流

  五星村80歲的余素琴老太太高興地把記者請進漂亮的小樓裏參觀,小樓前院花草茂盛,後院蔬菜翠綠。“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以前想都不敢想!”老人説。

  五星村黨支部書記王紀介紹説,余素琴老人一家7口人,在建設新村之前,已對她家的老宅基地確權頒證,之後通過土地整理,村裏將老宅基地與新建集中居住區的集體建設用地進行置換。最後她家只出了不到10萬元就擁有了兩套共280平方米的新房,一套自住,一套出租,安逸得很!

  五星村與繁華的成都市區相隔僅50公里,不到一小時車程,但此前與城裏差距拉得較大。聚焦農村貧困,成都堅持把新村建設作為農村扶貧開發的“龍頭工程”來抓,著力打開阻礙城鄉協調發展的制度“閘門”,創新運用統籌城鄉的辦法,大力促進政府、市場、社會、企業等多方力量充分整合,切實做到基礎建設、産業培育、服務優化、生態保護等各項工作聯動推進,著力打造一批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生活富足、鄉風文明的新農村綜合體,努力實現建成一片新村就帶動一片脫貧。

  制度的梗阻一旦突破,發展的紅利不斷湧來,五星村的村民也逐步過上真正的“五星”生活。

  成都首先從建立現代農村産權制度突破。他們開展全面、徹底而系統的確權頒證,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核發相關權屬證明,對不能確權到農戶的集體房屋等資産進行股份量化,向農戶核發股權證。目前,全市確權頒證工作已基本結束,累計頒發各類産權證和股權證880多萬本。

  産權只有流動才會實現價值。成都鼓勵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持有人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通過自主開發、公開轉讓、參股合作等方式開發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支援新農村建設和場鎮改造,既解決農村建設發展用地之需,又讓農民能夠獲得更多的土地增值收益。目前,成都農村産權交易所各類農村産權累計交易額達到500億元,交易總量居全國同類交易所第一。其中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村房屋、林權等抵押融資超過120億元。

  在彭州市葛仙山鎮花園村,村民何清富與余素琴老人一樣,享受到確權改革的好處。兩年多以前,他以房屋及宅基地産權證等作抵押,貸款60萬元,依託當地良好的自然環境,建起一家擁有24個床位、可同時接待上百人用餐的農家樂,到今年底,就可以基本還清貸款。何清富高興地説,沒想到多年來的“死資産”如今也能變活錢。

  而在蒲江縣的復興鄉,聯想佳沃集團利用土地經營權流轉改革政策建成一萬畝核心示範基地,在這個基地,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IT前沿技術被運用於獼猴桃的精耕細作之中。在“龍頭”帶動下,蒲江正大步邁向全球最佳獼猴桃種植基地,而當地農民收入也快速增長。

  共同發展 分享紅利

  幾年前,對於地處偏遠山區的崇州市大木村村幹部來説,修橋補路這些事真是天大的難事,因為手裏沒錢。這些年卻大不一樣了,每年村裏都有數十萬元,一般性公益事業開支有了著落。這筆錢來自於成都及崇州兩級財政撥款。

  這些年,成都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去年GDP已站上萬億元臺階。成都市委、市政府認為,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讓廣闊的農村、廣大的農民共同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統籌城鄉改革的應有之義。

  成都力促更多財政資金投向農村公共服務領域,率先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改變村級公共服務投入主要依靠村民自籌的狀況,建立了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專項資金,2014年專項資金最低標準達到每村40萬元,市縣兩級共投入12.49億元,基本實現村級公共服務“有錢辦事”。

  在共用發展成果上,成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達到均等化,而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很清晰:各級政府每年新增公共事業和公共設施建設政府性投資,主要用於農村建設。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據統計,2014年,全市財政對“三農”的投入達到408億元。

  在眾多的投入中,有一項投入值得大書一筆——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和耕保基金,保護肥沃的成都平原,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這一筆從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耕地佔用稅和土地出讓收入中提取的資金,平均每年籌集的總額約23億元。成都把這一筆鉅資完全用於那些承擔耕地保護責任的農民身上,目前已累計發放耕保基金87.68億元,惠及180萬農戶。其中基金的90%用於農民購買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個人繳費及其他支出;5%用於農業保險補貼,每年為全市投保農戶提供228億元的風險保障;另外5%用於設立擔保資金,為全市範圍內的農村産權流動提供擔保。2013年,成都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推出了蔬菜價格指數保險,以此避免“菜貴傷民、菜賤傷農”。此後,成都還新推出了雜交水稻制種保險和小家禽保險,目前,全市農業政策性保險險種達到9大類30多個險種。

  保護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據成都市農委總農藝師姚光貴介紹,2014年,全市糧食單産比7年前提高了42公斤,累計新增糧食生産能力近30萬噸。

  農業政策性保險只是成都創新農業經營機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成都著力推進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和機制,加快推動一三産業互動融合發展,農村産權交易所、農業職業經理人、“家庭農場”、農産品資訊化平臺等一大批具有成都特色的都市現代農業産物正從成都大地生發出來,一條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和諧的都市現代農業特色之路已然形成。

  改掉弊端 留下鄉愁

  隨著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的深入推進,成都郊區(市)縣農民生産生活方式得到明顯改善,越來越多的農民不願離開本土外出務工了。

  成都市建委副主任屈軍分析認為,如今在成都,農民不再代表弱勢群體,而是一種可以致富的職業,他們既享有基本與城市一樣的教育、住房、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又享有農村土地所附著的更多利益,以及城裏所不及的良好自然環境,大家自然不願意離開。

  郫縣三道堰鎮青杠樹村村民對此體會深刻。青杠樹村實現了水、電、氣、電話、電視、寬頻“6通”,川西民居風貌和四川平原特有的林盤特色在這裡得到很好的體現,柏油鋪成的村道蜿蜒而過,串起了村民聚居點和青蔥的農田。

  鎮黨委書記張懷東介紹説,在統籌城鄉改革的統一規劃中,特別注重突出新村建設與産業佈局相融合、方便生産與方便生活相結合,構建新村帶産業、産業促新村的格局,促進産村一體融合發展。按照“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的原則,新村建設徹底摒棄過去“集中上樓”的模式,保持農村特色、傳承耕讀文明,真正尊重農民的意願,保護農民的利益,得到農民普遍歡迎。在這場改革中,改掉的是臟亂差,留下的是優美的田園風光,增加的是豐富的現代文明。

  在成都,類似于崇州五星村、郫縣青杠樹村、彭州花園村的新村聚居點已成規模。成都市按照“典型引路、示範帶動、整鎮打造”的思路,優選出一批基礎設施、産業發展、改革創新等方面具有較好基礎的鄉鎮作為統籌城鄉綜合改革示範鎮(片),集中試驗改革新舉措,整合推廣改革已有經驗,突出“創新性、整合性、可推廣性”。

  成都將城市和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對全域範圍內空間佈局、資源分配進行綜合設計、統籌規劃,建立了城鄉一體、有機結合的規劃體系。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已初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正漸次展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