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寬鬆搭配供給側改革 化學反應可期
- 發佈時間:2015-12-23 08:19:5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寬鬆搭配供給側改革,將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新的一年,貨幣“雙降”和財政赤字,意圖明確,要為供給側改革保駕護航。一方面,供給側改革必然會導致陣痛,特別是産能、庫存和杠桿的“三去”,將不可避免地觸及社會穩定的底線,需要寬鬆的貨幣財政政策進行對衝,使這一過程儘量溫和;另一方面,寬鬆的貨幣財政政策本身就是加杠桿,如果設計不當,杠桿倒向重化工資産和房地産,變成加産能和加庫存,反而推高了供給側改革的成本。如何審時度勢,尋找貨幣財政寬鬆和供給側改革的最大公約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未來,改革者的意志和智慧,角色更加吃重。時事造人,人也造時事。
中國經濟不能失速,不能休克,面對美聯儲加息通道打開和人口紅利褪色人力成本上升的歷史性局面,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雙雙寬鬆毫無秘密可言。寬鬆+創新,這是後發國家躋身發達國家的窄門;寬鬆之外無創新,這是後發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通病。對於中國經濟而言,寬鬆之於供給側,是扶開工、送一程,再往後,就要靠供給側自己的造化了。
在上世紀80年代發生在英美兩國的“供給革命”,前者以私有化聞名,後者以減稅著稱,最後都使得經濟結構鼎新,走出滯漲。但英美的供給主義,從來不是原教旨主義,也沒有排斥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的襄助。在這一點上,英美的“供給革命”,與中國的寬鬆供給側改革,並無不同。
供給側改革並不神秘,從天而降,一言以蔽之,就是提高包括資本、人力、科技、土地、原材料等全要素的生産率,告別單純增加資源投入的粗放增長模式。這意味著,要理順各個市場的價格,讓價格反映供求變化,讓隱性成本顯性化,讓收益和風險匹配,解決的是權力與市場的關係,也就是供給的問題。
那些一直以來阻礙改革推進的因素,不會一夜之間消失,凡是過去,皆為序章。降低經濟運作的制度性成本,都是一個又一個的硬骨頭堆砌而來,惟有積小勝為大勝,以時間換空間。簡政放權、減稅降費、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降低企業電價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每一個都是大快人心,每一個都是斷腕割肉。比如減稅降費,政府收入將減少,權力尋租將減少。降低增值稅迫使政府尋求提高赤字率,精簡歸併“五險一金”推動政府承擔社保轉型的歷史成本,這些都是結構性的改革,而不是毛毛雨。
從“新常態”到“供給側”,從“網際網路+”到“雙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骨架已成,填充它的血肉將是執行力。任何時候,實踐都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