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兵:“土地郎中”的沃土夢
- 發佈時間:2015-12-23 03:32:40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會議室裏劉永兵一個人坐在電腦前,等待著我們的採訪,約了好幾個月,終於在北京見到了這位“土地郎中”。臉色黝黑粗糙,一看這就是個經常和土地打交道的人,“我的工作真是很農民,很農民,跟包工頭一樣。”這位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大得多的年輕博士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
劉永兵是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下屬的北京北科土地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從2007年北師大博士畢業起,他利用自己農業土壤的專業知識和單位的研究優勢結合,在農業土壤修復改良上大顯身手,他覺得自己的工作“挺有意思,土坷垃裏有大學問”,不斷創新收穫的同時,也給在土裏刨食的農民兄弟帶來希望,這是在農村長大的他最願意看到的。
海南省是我國冬季蔬菜的主要基地,作為當地農業發展主戰場的海口南渡江下游局部地區卻存在耕地耕作層淺薄的問題,土壤質地多為重石質沙土至重石質壤土。要向石質土地要收穫,就必須進行土壤改造。可是,改造的“土”從哪來?與此同時,此地正在進行河道底泥疏浚工程, 4條河溝的底泥無處安放。
兩個問題能否結合成一個問題來考慮?當地人帶著這一想法找到了劉永兵。從2011年底開始,他便把自己的工作地點從北京的實驗室搬到了海口南渡江的農田裏。
劉永兵和同事們首先對4條河溝的底泥進行系統的取樣調查與評價分析,摸清底泥的“家底”。製作軟體系統,繪製了南渡江底泥土地利用評價圖。課題組將約半噸底泥樣品托運回北京,開展大量室內模擬種植試驗。開發了3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兼具底泥金屬穩定化與肥力提升的生態改良材料及配方,做到精細化治理,實現“環保土地整治”。經過大量的試驗驗證,他們提出了底泥和河沙用量最佳配置模式,然後將治理後的底泥回填至大田。
那幾年劉永兵經常戴著草帽滿身泥土的在地裏忙活,被當地農民叫做“土地郎中”。“我去那裏就是幹活的,底泥改良土壤後,要交給農民種菜的。”劉永兵説,“我自己假如都種不好,怎麼敢交給村民種?怎麼敢在整治區和更大範圍內推廣?”對照附近大田裏菜農種植的空心菜等蔬菜,劉永兵種植了幾茬蔬菜。劉永兵介紹,他們種的四種蔬菜(長豆角、苦瓜、圓椒、空心菜),從連續試驗監測數據來看,底泥制耕作層土壤對蔬菜的增産、豐産效果顯著。
以空心菜為例,底泥制耕作層土壤可增産約15%—20%,具有葉寬、長及顏色深綠等特點;改良後底泥蔬菜金屬含量,可以達到無公害蔬菜安全要求;底泥制耕作層土壤的肥力水準有較大的提升,有機質含量在1%以上。
一塊沙石地就這樣變成了良田。在這個過程中,課題組還申請發明專利7件、授權軟體6套。劉永兵介紹説,河塘底泥應用技術的適應性條件廣泛。首先應用在土地整治缺少耕作層地區;其次是生態改良技術成本較低,對土壤重金屬具有長期穩定性,適合底泥資源比較豐富的土地整治區域。而底泥利用專項技術研究成果,也受到海口市政府高度重視,市土地整治辦和市國土局對該項目重點跟蹤。專家認為,該成果國內首次提出了底泥質耕作層土壤構建的方法,拓展了土地整治工程中耕作層資源的範疇,技術可操作性強,底泥應用屬於國內土地整治工程中的首創,也為土地整理“海口模式”增添了亮色。
剛滿40歲的劉永兵出生在山西的黃土高原,直到上高中才到縣城,對土地的感情從小埋在心裏。剛到北科院工作他和所裏的同事一起做永定河的土壤改造。後來結合自己的農業土壤專業,他開始關注河流底泥在農田中的使用。“他所在的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在工業土壤修復方面有很紮實的基礎,再加上我的農田土壤專業,多學科交叉就可以在農田土壤的修復中做些工作。”劉永兵説。
目前,我國對農田污染土壤的修復十分重視,市場有需求,研究有積澱,劉永兵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找到更多的用武之地。下一步,他們的課題組將進行海口市市區河流底泥污染綜合治理項目,共有8條河流,課題組將對這些河道的底泥進行取樣調查,建立數據庫,利用他們的研究對其進行分類利用。今年8月,這項工作已啟動。最近,他們又中標河南濟源市土壤重金屬污染農田修復試點項目。“以前我們在改良土地裏種蔬菜,河南的項目中標,我們想試一試在改良土壤上種糧食作物。希望能有更大的工程能夠讓我們的研究獲得檢驗的機會。”劉永兵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