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只為豐産農民笑

  • 發佈時間:2015-12-21 06:00:0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挂斷電話,付玲抓起桌上的筆電,急匆匆走出辦公室。

  此時,時針剛指向12月15日的中午13時。“周師傅,馬上走了喲,村民們全都在教室裏等著了。”喊上司機小周,付玲向38公里外的鐵峰鄉桐元村趕去。

  急,是因為知道村民們在盼。桐元村家家戶戶都種獼猴桃,眼下正值瓜果冬季管護的關鍵時期,村民們盼望著能有專家過來,傳授果樹修整和施肥技巧,為來年豐産做準備。這不,剛才村主任任孟樹打來電話説,原本14:30才開始的培訓,已經有30名學員早早趕到現場。

  付玲是重慶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萬州區分校的校長,像這樣的農技培訓班,她已經數不清自己到底辦過多少期。1993年從四川農業大學畢業後,她一頭扎進田間地頭,22年來始終堅守在農技崗位。她説,“我最大的快樂就是看到大地豐産,農民歡笑”。

  把學校辦到村裏去,辦在産業上

  時已入冬,鐵峰山上濃霧瀰漫,細雨不斷。天很冷,但桐元村村民們心頭都熱乎乎的,大家知道,付校長這一回是來“傳經授寶”的。

  這是一場農民“田間學校”的學習日活動,主角是村裏獼猴桃合作社的30名種植大戶,主題是“獼猴桃管護技術”。課程環節並不複雜,先是學員分組就當前的農事活動和技術難題進行討論,接著各組小組長分別上臺介紹情況,並聽專家現場點評,最後是走進田間地頭直接操作和指導。

  聽説有幾戶人家今年的獼猴桃産量超過了1萬公斤,村民陳明芬一下就愣住了:“為啥我家的産量才5000多公斤?”“你家的樹是不是遭了病蟲害?”“去年咋給果樹修的枝?枝沒修好,産量肯定下來。”……討論環節很熱鬧,大家都把自己的經驗拿出來為陳明芬“支招”。聽完大家發言,付玲在展板上寫下“以樹定産,以産定枝”幾個大字。她説,這是果樹修枝的原則,“咱們修枝的時候要記住‘三去三保’,就是去弱枝,保強枝;去密枝,保稀枝;去夏枝,保春枝”。

  付玲的課,村民們愛聽。而她創新的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模式,更是讓大家紛紛豎起大拇指。為啥?“好懂,頂用!”村民李相前笑著説,這種培訓“零距離”、有互動,大夥兒學到了技術,賺到了錢,越幹越有信心。

  時間拉回到2010年。這一年,萬州區在重慶率先啟動了農民田間學校建設試點。學校該辦在哪兒?學校該怎麼辦?怎樣更好地向農民傳授農技知識?這些問題一開始就涌上了付玲的心頭。一番調研過後,付玲想通了,只有圍繞産業,把學校辦到村裏去,才能接地氣,農民才會有興趣。她提出了“大戶帶動型”“公司推動型”和“專業合作社領辦型”三種田間學校建設模式,並率先在萬州區的長嶺鎮龍立村、溪口鄉九樹村、鐵峰鄉桐元村進行試點。

  第一次參加“田間學校”培訓時,龍立村村民熊同正被討論環節給“嚇”到了:“我是來學習技術的,怎麼還要參加討論啊?”許多學員剛開始都跟熊同正有著同樣反應,因為他們怕發言,不敢講,也不願説。而這在付玲看來,正是“田間學校”與傳統農技教學最大的區別,她不僅鼓勵學員討論發言,還與大家一起做趣味遊戲,想方設法讓學員們多動口動腦,提高學習參與度,破除傳統農技培訓中老師填鴨式教學、農民處於被動接受的“痛點”。

  付玲希望通過“田間學校”培養起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從事專業化生産和産業化經營的新型農民。她在試點實踐中,總結出了農民田間學校四個方面的突出特點:培訓對象的主導性和主動性;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多樣性;教學方式的互動性和參與性;學用結合的實踐性和實效性。

  2012年,農業部在萬州召開全國農民田間學校現場會,付玲創新總結的辦學模式開始向全國推廣。如今,萬州區已經建設了40個農民田間學校,註冊農民學員近1000人。

  為移民安穩致富提供智力支撐

  一遇到技術上的困難,丁書清就想到去找付校長。

  49歲的丁書清是萬州區農建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也是一名三峽農村移民。12月14日上午,他早早地來到萬州農廣校,見到付玲就趕緊説明來意:“我在甘寧鎮仙雲村建了一個100多畝的花卉苗木基地,明年開年就要對100萬株李子樹苗進行嫁接了,可是工人們不熟悉嫁接技術,想請個農技專家過來作一場技術培訓。”付玲二話沒説,拿起電話就聯繫了萬州區果樹站的專家,約定在12月28日上午前往仙雲村進行實地指導。

  在丁書清眼裏,付玲一直都是他創業致富路上的引路人。1993年,丁書清一家從重慶奉節縣移民到了萬州區雙河口街道的一碗水社區。起初,他賣瓷磚建材,虧了;接著去開了兩年計程車,也沒賺到錢;最後,在家養起了50隻白羽肉雞,沒想到這雞還總鬧病。這時,他參加了付玲組織的一期移民創業培訓班。15天的免費培訓和交流,不僅讓丁書清弄明白了雞生病的原因,掌握了預防和治療的技術,還認識了很多同行。他説,正是這次移民培訓堅定了自己從事養殖業的信心。2010年,在得知丁書清成立的農建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有對社員進行技術培訓的想法後,付玲邀請了山東、河南等地的專家來到萬州,專門就家禽養殖管理為48名社員代表開了一期培訓班。

  如今,丁書清的合作社有養殖戶329戶,總産值已經突破2億元。他幾次想請付玲吃飯都被婉拒:“付校長説,看到你們安穩致富,我就心滿意足了!”

  事實上,不管是對付玲個人,還是對萬州農廣校來説,移民培訓不僅是職責所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萬州區是三峽庫區最大的移民區,動態搬遷移民超過26萬人,佔整個庫區的五分之一。2003年,萬州區政府將萬州農廣校命名為移民技能培訓基地,致力於幫助移民解決生産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但除了技術培訓,付玲心裏更看重的是移民整體素質的提升。她深知移民對於安穩致富的渴望,如何創造出符合移民需求和生産實際的培訓方式是她思考的重點。

  “方便、實用、實效是關鍵!”付玲提出了就近培訓、進村辦班,集中培訓和巡迴指導相結合,短期辦班和長期跟蹤服務相結合的移民培訓模式,把農業增産增收的實用技術製作成一張張“功能表”,讓學員們“照單點菜”。

  這幾年,在付玲帶領下,萬州農廣校先後在武陵、新田、太龍等重點移民鄉鎮舉辦農村移民實用技術培訓班206期,帶出了新田鎮五溪村的冉振愛、溪口鄉大溪社區的曾紹武等一大批移民致富帶頭人。

  “有為”才能在農民心裏“有位”

  時近年底,付玲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滿滿的。在整理全年的培訓檔案之餘,她得空就往村裏跑。她的想法很簡單,“一開年就要啟動春季的農村科普培訓,我得趕緊調研,收集農民們迫切需要的農技知識,幫他們安排課程”。

  12月10日下午,甘寧鎮桐坪村的村委會駐地。得知付校長來了,村民們都開心地小跑著過來,圍坐在她身邊。“今年的培訓效果,大家總體感覺怎麼樣?有哪些需要我們改進的?”“培訓好處多喲,上回咱們討論的方法很管用,那個肥料我用了以後效果不錯。”“我想多要幾本李子樹的培訓教材,咱們學校還有沒有?”……

  村民們的需求,付玲聽得專注,記得詳細。22年來,她的足跡遍及萬州區每一個村組,不是在田間地頭向農民傳授農技知識,就是坐東家炕,進西家門,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工作時,村民們稱呼她“付校長”;私下裏,大家都把她比作“農技天使”。曾有人勸付玲,你當校長的,走幾個點看看就行了,用不著經常往基層跑。她的回答是:“有為才有位,主動作為才能在農民心裏有位置,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有位置。”

  是的,農廣校是沒有圍墻的學校,與其他培訓單位相比,不論是辦學條件還是硬體設施都不具備優勢,何況萬州有著近40所職業學校,一味等靠要只能一事無成。萬州農廣校副校長周宗渝説,“萬州農廣校能受到各級部門和廣大農民朋友的認可,憑的就是付玲那一股‘闖勁’”。她是“沒事也要找事做”,帶領著萬州農廣校多渠道爭取培訓項目,除了農業部門的培訓外,還承擔了移民局、勞動局等部門的農村技能培訓任務。

  周宗渝與付玲共事了12年,他説,“從付玲身上,我們常能感受到一名基層農廣人應有的精神和情懷,那是對農民命運的關切,對新農村事業的熱愛,對農村教育的責任以及對進取的執著”。

  這些年,付玲相繼獲得了“移民培訓先進工作者”“重慶五一巾幗標兵”等榮譽。就在幾天前,她入選了農業部的“全國十佳農技推廣標兵”。“這些榮譽不僅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萬州農廣校的每一個人。”來不及與學員分享這一榮譽帶來的喜悅,付玲匆匆朝著下一個調研點趕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